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冉鹏:官员“小绰号”实乃为官“大文章”

2015年12月29日16:41 | 来源:荆楚网
小字号
原标题:冉鹏:官员“小绰号”实乃为官“大文章”

  绰号,又称外号、诨号,是对一个人外在形象、性格特征、处事风格等方面的高度概括,绰号之意可褒可贬。前日,中国纪检监察报发文说:听百姓给官员起的绰号,可顺藤查贪腐。这是从官员绰号背后可洞悉官员贪腐的问题。反向思维,也可以从官员的民间绰号中读出群众对官员的称赞,读出群众的评价与民声。

  小小绰号,看似登不上大雅之堂,对领导干部来说,却蕴含着百姓的巧妙智慧,藏着为官背后的“大文章”。常言道,“群众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从群众对官员的民间绰号中,可以洞悉出一个官员为官一任的所作所为。无论是南朝太守梁鱼泓的“四尽太守”,还是南宋李邦彦的“浪子宰相”,透过这些绰号,无不窥见他们迷恋权财、沉迷美色的丑态;从近年来查处的个别官员的绰号中,也能看出他们在百姓心中的形象:如徐孟加的“三多书记”、沈培平的“拆迁大佐”,还有“李拆城”“季挖挖”“盖不倒”等,这些绰号的背后,装着一幅幅丑陋的贪腐面孔,更是传递着群众对他们负面评价和批评的声音,表达出对于贪官污吏们的深恶痛绝。

  “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老百姓除了对贪腐的官员取了“形象逼真”的绰号外,许许多多得到群众称赞的官员们,群众也乐意用绰号来表达他们的赞誉。这样的绰号,既是群众的口碑,也是老百姓的美称。如历史上称呼包拯的“包青天”、称呼海瑞的“海青天”、称呼于成龙的“于青菜”,这些绰号历经时代变迁、岁月洗礼而愈加清晰,在历久弥新中口碑得以代代相传。新时期的干部队伍中,也不乏有群众称呼绰号的好干部,从谷文昌的“谷满仓”,到焦裕禄的“焦桐”,到杨善洲的“草鞋书记”……这些绰号,既是民心民意的真情流露和深厚情谊,也是干部作风的反映,更是对他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褒扬。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为官一任,总要被百姓评头论足,也总会留下是与非、褒与贬的评价,总会留下不同政声。党员领导干部要想赢得群众的好口碑、好民声,首要的就是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克己奉公、爱民如子,始终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急民之急、忧民之忧、解民之苦,才能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政绩,赢得老百姓取的赞誉和美称,就会百姓心中树起心碑。如果在为官一任不造福一方,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甚至侵害群众利益、贪赃枉法必定遭人批评、受人唾骂,最终便会留下“顺藤摸瓜”的线索,受到法律的严惩。

  “小绰号”里听民声。对“小绰号”不能等闲视之。领导干部不妨把“小绰号”当成“镜子”,多从民间的“小绰号”里听听群众对自己、对干部的评判。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切实修身律己,自觉修枝剪叶,不断改造提高,才能在自觉践行“三严三实”中,做出群众满意的实绩。

  稿源:荆楚网

(来源:荆楚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