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华:现代企业更需要有稳定敬业的“职工队伍”

文|朱永华
在国内外经济大环境的作用下,“中国制造”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作为中国制造业的典型样本,珠三角地区有着标本意义。记者近日走进珠三角,试图通过这里洞察到中国制造业的真实生存状况,近几年来,“用工荒”的说法始终在珠三角回荡。对于工厂而言,他们确实在为招工发愁,但其实他们更为留不住工人而发愁,因为在珠三角大多数工厂生产线上的工人的工作经验不超过6个月!看似简单的用工问题其实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一大瓶颈。(12月13日《北京青年报》)
产业工人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和中坚力量,产业工人的稳定和素质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健康和质量,一个企业没有自己稳定的职工队伍,工人对企业缺乏信任和归属感,企业把工人仅仅当成可以随时招聘和随时解雇的“员工”,没有让“员工”内心深处对岗位充满职业感,只是简单理解成可以随时花钱购买的“劳动力”,甚至视为“会说话的机器”,这样的企业注定难以留住工人,也注定难有让企业发展壮大的可持续驱动力。过去有句话叫着“工人是企业的主人翁”,一个真正善于经营的企业家,从来不会把自己企业的岗位工人当成所谓的“员工”,而是创造一种极富温馨的企业文化,让工人把企业岗位当成可以“托付终生”的职业,是难以割舍的“家外之家”。
从珠三角企业用工的整个流程来看,工人实际上就是“工头”、“中介公司”和企业三方之间相互交易的一种“产品”,工头拉来劳动力或交给“中介公司”或直接送进工厂,从每一个人头上进行“提成”,而更具人脉实力的中介公司索性就把自己完全当成贩卖劳动力的“人贩子”,不但可以垄断企业的劳动力市场,甚至还可以趁机“囤人”以抬高企业用人价格从中赚取更多的“差价”,在这些或明或暗的交易中,工人完全成了商品化的劳动力,与企业之间除了劳动与金钱交换之外,不存在任何情感因素,而企业在经营管理中也仅仅把这些岗位员工当成可以随意容留和抛弃的工具,彼此之间完全成了“买卖”关系,这样的企业的又怎么能够留住员工?反过来,员工在企业仅仅是生产线上类似机器一样的“生产工具”,没有任何职业归属和依赖感,只能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一旦感到厌倦或稍不如意,注定会另谋出路,也不可能在企业干太长时间。
任何一家成功的企业,在对招聘员工极尽选择的同时,更是把如何留住员工和挖掘员工的智慧潜力用于企业创新创造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德国企业更是把留住和培养优秀员工与企业创新与发展等同起来。报道也显示,与德国、日本生产线上大多数都有十几、二十甚至更长工作经验的产业工人相比,珠三角地区的工人普遍工作经验不超过6个月,这种巨大的反差更折射出企业经营者在用人理念上的异常落后。曾经在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一位德国退休工人来中国旅游,看到路边停放着一辆落满灰层的大众汽车,这位德国老人硬是拿自己的衣服当抹布,将这辆破旧的“桑塔纳”擦的干干净净,当有人不解的问他为什么的时候,老人说这是他工作期间生产的汽车,这些汽车就如同他的孩子,他不忍心看到自己孩子这么脏。工人对自己企业产品尚能如此“疼爱有加”,企业又何以存在留人之难?
其实,我们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注重道德情感的民族,这从许多历史影视剧中也能看出,不少民族企业在遇到战争等灾祸出现危机的时候,总有不少产业工人与企业同舟共济甚至荣辱与共,但这种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关系正在被现实的市场经济环境所冲淡和消磨。显然这既是市场经济初始阶段难以避免的“烦恼”,也更需要积极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这种不健康的用工生态已经成为制约企业转型创新和发展的巨大障碍。实际上把产业工人成为“企业员工”本身就是一种误导,这一称谓不但降低了工人与企业“相濡以沫”的关系,把工人简单当成企业的“生产劳力”,缺少职业尊重,从某种角度看他也撕裂了工人与企业及岗位之间的职业情感,削弱了敬业精神,而现代创造型企业也更需要有稳定的职工队伍而非流动性员工,企业也更应当努力创造条件让员工成为企业岗位的职业工人,注重将传统道德情感与现代管理相结合,构建带有丰富道德情感的企业文化,对职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将职工与企业融为一体,只有留住心才能留住人,也只有留住人,企业才能抗拒任何市场风险并通过职工创新创造来实现企业的命运转折。
建行特约
(来源:齐鲁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