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总量减排有缺欠更有成效(生态论苑)

孙秀艳
2015年12月12日03:4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十三五”期间,我国污染物减排将从单一的总量控制,转向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总量双控制。总量减排依旧是重要手段,反思其漏洞不是坏事,我们需要更严密的制度设计,更要强调不折不扣地落实

       

  进入采暖季,雾霾频仍。在这样的天气里,一条“十二五”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提前半年完成的消息引起人们关注,有人愤愤然称“减排就是数字游戏”。而在此前,关于总量减排考核制度的争论在环保圈内持续升温,对其质疑的声浪日高。

  质疑者一般都认为,总量减排考核制度实施近10年,每个五年计划减排任务都能完成甚至超额完成,但环境质量却不见好转,污染减排实际成了“照着目标对数字”的游戏。

  生活在北京冬日充斥着煤烟味的环境里,笔者十分理解质疑者们的心情,但绝不赞同其观点,以“数字游戏”评价总量减排,有失公允。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在“十一五”之前,环保规划目标从未完成。翻阅“十五”环保规划目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工业污染防治指标”“城市环境保护指标”等目标,即便以今天的视角来看也并不落伍,包括明确的减排数量要求、环境质量达标的百分比,规划目标清晰明确。然而,“十五”环保规划实施却难尽如人意——2005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2549万吨,不仅没有实现1800万吨的总量控制目标,还增加了27%;COD排放总量1413万吨,与“十五”提出的1300万吨的总量控制目标相差100多万吨,仅比2000年减少了2%。

  没有考核,没有奖惩,缺乏刚性的环保规划让目标成为空中楼阁。在这样的背景下,总量减排考核制度应运而生。这一制度让各地减排工作有了抓手——领导重视,投入增加,问责明确,才有了“十一五”减排指标的全面完成及“十二五”减排指标的即将实现。换个角度说,如果没有总量减排考核,我国环境质量持续恶化的趋势更难以遏制。

  总量减排并不是数字游戏,也有明确的事实佐证。监测结果表明,大江大河劣五类断面大幅减少;美国曾通过全球卫星观测系统对我国二氧化硫减排情况进行观测和分析,结果显示,2007年下半年,排放量确实出现拐点,随后二氧化硫浓度呈现较大幅度下降。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减排成绩显著,为何百姓对环境质量改善的感受不明显?必须看到,减排量虽大,在我国各项主要污染物巨大的基数面前还是微不足道,加之多种污染物共同作用,主要污染物控制指标数量有限,环境质量改善尚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只有不断努力持续减排,才能让百姓切实感受到环境的逐步变化。

  限于当时的环保能力水平,总量减排考核设计可能有其局限性,但以此来否定其功绩和作用,确实不是科学的态度。毋庸讳言,总量减排考核过程中,的确出现过一些地方造假应对考核的问题,但随着监测能力提升、考核手段日益完备,造假出现的概率正在大幅减少。

  “十三五”期间,我国污染物减排将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从单一的总量控制转向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总量双控制。总量减排依旧是重要手段,反思其漏洞不是坏事,我们需要更严密的制度设计,更要强调不折不扣地落实。正确评价总量减排,有利于更好把握环境治理的方向,脚踏实地狠抓减排效益,为早日迎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而努力。


  《 人民日报 》( 2015年12月12日 09 版)
(责编:王政淇、崔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