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攀峰:质疑献血者动机在道德上过于“洁癖”

文|陈攀峰
献血季大学生吐槽补贴标准差太多 100到800元不等。每逢天气寒冷,全市的血库总是明显告急。进入11月,北京开展了新一轮的无偿献血校园行活动,各所高校近千名大学生加入到“献血”主力大军。北京青年报记者调查北京十余所大学发现,各校针对学生的献血“鼓励政策”五花八门,单就各校献血补贴的金额一项,有的一次性营养补助800元,有的则仅有志愿时长录入。采访中也有学生质疑,这些“奖励”让自愿无偿献血的“无偿”二字变了些许味道。( 12月8日 《北京青年报 》)
其实,献血补贴也不能算是新事物了。在笔者的印象里,网上曾经报道东北某学校对参加义务献血的教师发放800元补贴的新闻。近年来,为吸引更多大学生来献血,各个高校都纷纷出台了五花八门的“鼓励政策”。除发放现金形式的营养补助外,学校还会有学生综合测评加分、志愿者奖学金加分、超市券等其他奖励措施。“忽如一夜春风来”,似乎,献血补贴正在离我们越来越近。
“鲜血”有价,“献血”无价。笔者认为,献血补贴是对献血者爱心义举的肯定,其积极意义不容抹煞。献血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勇气可嘉的爱心举动,值得肯定和鼓励,对于献血补贴的金额不必过分纠,而对于献血的动机,更无需过分深究。
义务献血是奉献爱心的公益行为,不能因为献血有补贴而抹煞了献血行为的公益性质。从本意上来说,无偿献血是指为拯救他人生命,志愿将自身的血液无私奉献给社会公益事业,而献血者不向采血单位和献血者单位领取任何报酬的行为。无偿献血是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崇高行为。献血是爱心奉献的体现,使病员解除病痛甚至抢救他们的生命,其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由此可见,无偿献血是我们的社会所大力倡导的。但是,随着献血补贴问题的浮出水面,似乎有必要对有关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讨论以廓清认识。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从绝大多数的献血者来看,他们参加献血活动的初衷都是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义务奉献爱心。但是,当出现了“献血补贴”这一新生事物之后,有人就对献血者的动机产生了怀疑。笔者认为,这种怀疑大可不必。“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无论处于何种动机,献血行为本身都值得点赞。试想一下,面对“献血有利健康”、“经常献血可以降低心脏病的发生率”等医疗科普宣传,难道我们也可以去质疑有关部门吗?难道我们需要去质疑有关部门是在“利诱”献血者去积极献血吗?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面对生活中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如果我们要求每一位献血者的动机都是100%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在科学上是违背常识的,在道德上也有过于“洁癖”的嫌疑。芸芸众生,滚滚红尘,人生一世,名利二字,试问天下有几人能够真正跳出“名利圈”?按照《献血法》的规定,如果达到规定的献血量的话,献血者本人及其直系亲属都可以享受到诸如终身免费用血等方面的优惠,如果献血者能够坚持长期献血,达到规定要求的话,还有可能被授予各种荣誉称号。对此,难道我们可以去质疑献血者和有关方面的动机吗?
“存在即为合理。”献血补贴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引发质疑的是献血补贴标准的过分悬殊。但是,统一献血补贴标准,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事实上,如果献血补贴过于“优厚”的话,也确实容易招致非议,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长期以来,义务献血、无偿献血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一旦有了“献血补贴”,让包括献血者本人在内的不少人会感到不太适应,这很正常。正如部分学生对学校五花八门的各类奖励措施表示质疑所言:“说是无偿献血,我们其实是不想把献血变成一种商业利益行为”,如果学校给钱好像是“诱导学生去献血”。其实,这种不适应完全没有必要。事实上,献血者本人的献血行为会产生一定的成本,无论从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都需要得到社会的承认和鼓励,这一点无可厚非。
总而言之,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人生价值包括自我价值(索取)和社会价值(贡献)两部分,不能把贡献与索取两者完全对立起来,无偿献血也是这样。绝对的“无偿献血”是不存在的,无偿献血本身也天然地包含了奉献与索取两个部分,不能因为有了包括献血补贴在内的种种鼓励性措施而抹煞义务献血的公益性质。需要注意的是,献血补贴不宜过高,对义务献血行为应该重精神奖励,轻物质奖励,这一点应该可以达成共识。衷心期待伴随着关于献血补贴问题的讨论,能够让义务献血观念更加深入人心,让更多的爱心人士不再为献血补贴而纠结,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加入到义务献血、奉献爱心的队伍中来!
建行特约
(来源:齐鲁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