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金山银山难换回绿水青山(生态论苑)

张志锋
2015年11月21日04:01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先污染、先破坏,后治理”的现象,至今也未完全消失。一味追求金山银山,结果大多得不偿失。绿水青山可以换来金山银山,金山银山却很难换回绿水青山

  

  西部一些地方过去建了不少铬盐化工厂,当时只顾拼命赚钱,顾不上处理废物,铬渣直接堆放在草原上、河滩边。青山成了垃圾山,小河的脸也“变黑”了。后来人们逐渐意识到铬渣有毒,会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于是开始治理。有个地方为治理几处铬渣,财政共投入3亿多元,当年这些铬盐厂创造了多大效益呢?一位地方官苦笑:充其量几百万元!

  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为了当下GDP账面好看,盲目发展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破坏绿水青山,最后不得不回头投入巨资治理。这种“先污染、先破坏,后治理”的现象,过去在很多地方屡屡出现,至今也未完全消失。

  一味追求金山银山,结果大多得不偿失。黄河源头有一个县,过去发现金矿后,各路人马在草原上疯狂采金。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西部贫困县,人均收入曾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采金者所到之处,遍地疮痍,再加上气候变化等因素,当地草场退化,河湖萎缩,鼠害猖獗,风沙四起,许多牧民被迫背井离乡。后来采金被禁,当地为恢复生态环境投入大量资金,而效果很难如愿。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种得不偿失的蠢事再也不能干了。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后,再通过治理恢复绿水青山,谈何容易。在西部一些偏僻地方,绿茸茸的草山下面,会赫然出现黑乎乎的大坑,这是挖煤开矿留下的。按说,这些矿坑都会治理,恢复植被。然而,这并非易事。西部大多高寒,生态脆弱,草原其实是一层薄薄的草皮,下面是沙砾。路边巴掌大的草场,一旦被车轮压坏,就很难自然恢复,可能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足球场一样的大坑,恢复起来更为艰难。

  绿色就是财富。在西部生态脆弱地区,亟待牢固树立坚持绿色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浙江、福建等地的一些地区,无边绿涛扑面而来。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红红火火,“卖山卖水卖风光”,一年四季游客不断,带动服务业等三产,百姓腰包鼓了,生活富了。当代人享受自然美景,也给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这是多少金山银山也换不来的。

  青海等地的牧区实行以草定畜,一些草场禁牧后,财政给牧民稳定的补贴。牧民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牛羊半舍饲,幼崽成活率高,出栏快、长肉多。草场减负,草原更美,旺季游客云集,“牧家乐”一铺难求,牧民心里乐开了花。呵护西部地区的绿水青山、生态屏障,就要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建起一座座“绿色银行”,让保护生态者不吃亏、能受益、可持续,不能让老百姓守着青山绿水过穷日子。

  今年入冬后,东北、华北多地雾霾频发。人们对清新空气、良好环境充满期盼。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很关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请牢牢记住:绿水青山可以一时换来金山银山,金山银山却很难换回绿水青山。


  《 人民日报 》( 2015年11月21日 10 版)
(责编:王吉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