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骗子的话术单

2015年11月12日15:08 | 来源:新民晚报
小字号
原标题:骗子的话术单

  潘高峰

  昨天是“11·11”。疯狂的买买买之后,有两种人可能最忙,一种是快递小哥,另一种是骗子。

  “电商客服”打来电话,说拍下的货品缺货,需要退款,要求购买者提供银行卡号、动态密码等信息,这一直都是“长盛不衰”的骗术,早已不足为奇。奇的是,骗子往往对于客户的姓名、购物的情况一清二楚,让人防不胜防。

  前不久,中国警方远赴印尼打击电信诈骗。我随警采访,去了骗子在境外的窝点。让人感到震撼的,除了诈骗窝点竟是超级豪华的别墅,还有骗子们录下作为教材的诈骗经过和那厚厚一叠“话术单”。

  在那些电话录音中,骗子操着浓重台湾腔的普通话,用着最老套的骗局,将一个个被害人骗得七荤八素,有的甚至失声痛哭,让人有一种荒谬感。但看了骗子的“话术单”后,却又感到这种荒谬,也有可以理解之处。

  所谓“话术单”,就是行骗的剧本。在这些从窝点搜出的“话术单”上,最触目惊心的,不是骗术诡谲,而是每一张上面,记录下的被骗者的个人信息:姓名、座机、手机、身份证号、职业、文化程度、家庭住址……甚至还有政治面貌。

  这是骗子撬开被害人防备之心的“利器”,那种张口就能喊出你姓名、报出你住址、读出你身份证号、说出你职业的巨大冲击力,很容易让人失去判断,落入彀中。

  这些信息怎么会落入骗子手中?昨天“大发神威”的电商们,很多都做过不小的“贡献”。去年,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曾发布报告指出,电商信息泄露主要为支付宝信息泄露、快递单贩卖、购物网站账户被盗等,已成为电商行业的潜在危机,时刻威胁着用户的信息安全和账户安全,同时也是影响购物体验和经济安全的定时炸弹。

  如今在网上,个人信息出售已形成黑色产业链,做机票的、做电商的、做手机广告的、做手机木马的、送快递的都有办法拿到数据,甚至很多电商会主动把数据卖掉赚钱,根据数据新鲜度、是否被“洗过”(被人用过)、数据收集时间来定价。

  经过层层转卖,这些信息最终成为骗子“话术单”上的字句,并很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来源:新民晚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