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光明日报:主旋律文艺作品如何赢得观众

奚牧凉
2015年10月14日03:47 | 来源:光明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主旋律文艺作品如何赢得观众

  长期以来,让主旋律文艺作品赢得更广大群众的青睐,让主旋律精神从演员的表演真正走入观众的心坎,成为文艺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近期,为庆祝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国家话剧院创排了话剧《中华士兵》,在这一方面做出了值得肯定的探索。

  然而,当前有观点认为,主旋律文艺作品与其他文艺作品存在泾渭分明的差异,二者所宣扬的价值观不尽相同,致使观众在欣赏主旋律文艺作品时,需使用一套有别于其他文艺作品的审美体系。甚至有观点认为,主旋律作品不好看是理所当然的。但笔者以为,主旋律作品只要遵循艺术规律,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同样可以赢得口碑和市场。

  以话剧《中华士兵》为例,剧作家冯俐女士从“写人”的艺术创作规律入手,将她阅读的大量史料转化为剧中50余人的群像谱,在他们身上艺术地汇集了抗战军民的人物特点。在此之上,剧作家又着重塑造了十余个核心人物的所思所行,他们真实丰满又各具性格的人物形象,让观众从不同角度体悟到先烈如何奉献、为何奉献;最后,所有人物的奉献精神又进一步凝聚,上升为贯穿全剧的精神气脉,撑起全剧的精神脊梁。

  与很多主旋律文艺作品“讲奉献唯奉献”不同,“要不要让娃娃兵上战场”“是为国捐躯重要,还是珍惜生命重要”的戏剧矛盾贯穿《中华士兵》始终,成为全剧探讨的核心议题。应该说,这一探讨是真实的,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同时,这一讨论又让剧中人物的奉献显得更加宝贵、更为感人。无疑,本剧的主题具有当下意义的思考:面对战争,乃至面对人生,我们是应该树立集体主义的奉献观,还是应该培养个人主义的生命观?《中华士兵》最终明确地选择了集体主义的奉献观,但正如其第三幕“论生”中,将领已几乎决定珍惜年轻战士生命,暂不让娃娃兵上前线的剧情所展示的,剧作家在剧中显示了对生命的珍视与尊重。这种基于珍视与尊重而最终作出的奉献,更具有感人的力量。最终,剧作家通过该剧力图告诉观众,“集体主义的奉献观”与“个人主义的生命观”,其实有着殊途同归的价值深意。剧作家虽落笔于战争,却思索至当代,对如上两种价值观的探讨与剖析,确实颇有魄力与深度。

  当然,《中华士兵》也并非尽善尽美,如果剧作家能够进一步精炼文本、控制过于直白的情感与观念表达,导演能在二度创作层面再精修细节,《中华士兵》定能再上台阶。无论如何,《中华士兵》留给我们更多的还是积极的教义,它让我们再一次深刻认识到,主旋律文艺作品也能够喷薄出更加雄壮的感召力量,能够真正走入观众的心坎,赢得更广大群众的青睐。

(来源:光明日报)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