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朱永华:滥评滥奖奖不出真正文学的繁荣

2015年10月08日08:19 | 来源:齐鲁网
小字号
原标题:朱永华:滥评滥奖奖不出真正文学的繁荣

  作者:朱永华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呼之欲出。而今年上半年中国文化部就宣布全面清理整顿文艺评奖,取消、精简一批文艺评奖,总体减少60%以上。具体取消哪些文艺奖,还未正式公布,但是文艺评奖却越来越多,正在面临信任危机。尽管很多文学奖饱受质疑,甚至传出差点取消,依然评选不停。(10月7日 光明网)

  日前,中国药物学家屠呦呦女士,获得了本年度诺贝尔生物或医学奖。这个世界最据权威的奖项,第一次给了中国籍的科学家,在引发国内舆论轰动时,也让千年中华中医药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一个奖项何以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巨大影响,关键就在于诺贝尔奖的权威性和含金量已经获得世界公认,尽管诺奖评选的整个过程都是“就事论事”不含有丝毫商业因素, 但摘取诺奖的市场价值几乎无可能比,尤其是诺贝尔文学奖,我国著名作家莫言斩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几乎一夜之间,莫言所有文学书籍均被抢购一空,出版社不得不加班加点印刷来满足市场,各种语言的翻译版也在很多国家和地区脱销。

  人们对诺奖的近乎崇拜心理,完全得益于诺奖本身的公正与权威,公开资料显示,在诺奖评选的整个过程中,获奖人不受任何国籍、民族、意识形态和宗教的影响,评选的唯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遵照诺贝尔遗嘱,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生理学或医学奖由瑞典皇家卡罗林医学院评定,文学奖由瑞典文学院评定,和平奖由挪威诺贝尔委员会选出。诺贝尔奖各颁奖机构都极为强调其严格的独立性。即便是瑞典和挪威政府,对评选结果也不能施加任何影响。正是以“成就大小”为唯一标准且有严格的独立性,更不含任何商业利益因素,才使得这一奖项随着岁月的洗礼,越发博得世界的尊重甚至敬仰。

  事实上,我国的各类评奖,尤其是国家级的奖项,在起始阶段乃至当初数届评选过程中,也是非常严谨和客观的,认定获奖的标准也主要看“成就大小”,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类评奖的增多,评奖过程中却没有完全抵御住商业利益的渗入,特别是以著名作家冠名的各类文学作品的评选,不但获奖的作品很少有人问津和认同,评奖的过程也不断遭遇“公正性”的质疑,甚至还屡屡被揭“黑幕”,尤其是商业利益的渗入,也让文学殿堂演变成功利的角斗场,而对作品获奖背后商业价值的过分看重甚至依赖,也让作品本身在评选过程中的地位显得“微不足道”,本应当针对作品质量而设立的奖项,最终却成了商业利益的“包装说明书”,出于商业利益对文学艺术的滥奖,或可促进文学艺术的繁荣泡沫,但绝不会诞生出文学精品,更不会走向世界。

  文学奖在国内的评选过多过滥,不但让广大读者对这类获奖作品和获奖作家产生不了任何吸引力,反而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灰色谈资,甚至为此产生逆反心理,越是获奖作品越遭质疑,越是获奖作家越受到读者冷眼,反过来一些没有参与评奖甚至对各项评选报以不屑的作家和作品,反而受到社会和读者的追捧。相比起在国内频频获得各类文学奖的一些作家,莫言和其作品虽一直受到读者喜爱,却极少获得国内奖项,然一项诺贝尔文学奖,却让国内所有文学奖黯然失色。同样,斩获本年度诺贝尔生物或医学奖的中国药物学家屠呦呦,此前不仅很少露面媒体,不仅没有院士头衔,甚至还是位“三无”科学家,但却因为长期致力于中西药结合的研究和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对世界的贡献,被只认“成就大小”的诺奖评审委员会授予桂冠,屠呦呦也一夜之间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家喻户晓的药物学家。

  同样是奖项,贵在含金量。国内文学奖和其他各类评选的过多过滥,不但让奖项本身大幅“贬值”,也使得奖项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受到很大挑战,特别是以著名作家或名人冠名的各类文学奖,如果获奖作品社会反响平平甚至评选过程隐藏“黑幕”,这不仅是对社会的欺骗,也是对冠名名人的一种亵渎,无论大小奖项荣誉,奖项自身越纯洁,真正含金量越高,越能体现他的社会和市场价值,我们应当从诺奖只认“成就大小”的唯一标准中得到借鉴和启发,精简文艺评奖不是目的,文学艺术的繁荣也不在于奖项颁出去多少,摒弃急功近利的评奖思维,重在提升奖项本身的含金量,让中国各类文学奖同样也能经得起社会、市场和历史的检验。

(来源:齐鲁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