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依玲:文明出行,我们只需做的更彻底

10月6日下午,有网友向大楚网爆料:在恩施大峡谷索道处索道车附近,有一个小男孩那里静静的打扫着卫生,其目的既不是为了假期打工挣钱,也不是参加公益活动,而是为母亲分担劳动任务,让她能早点回家。
笔者猜想,身为景区清洁人员的男孩母亲看到小男孩的举动肯定倍感欣慰,但同时又为假日景区游客增多导致巨大工作量而感到不堪重负。的确,节日小长假的游客数量的攀升不仅加速了旅游经济的发展,也让各地的游客的出行和各景区的工作人员备受考验。我们经常可以发现每逢节假日旅游高峰期,不文明现象就会呈集中爆发之势。今年即将接近尾声的十一国庆小长假也不例外,网友爆料的各种不文明行为不胜枚举:有的游客攀爬文物,只为拍照留念;有的游客依然孜孜不倦地留下“XXX到此一游”的字样;还有的游客不顾生命安全,冒险逾越护栏进入警戒区……各种花样频出的不文明现象着实令人堪忧。
但是值得欣慰的是,今年十一长假的乱扔垃圾等常见陋习有了明显进步。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的游客在仪式结束后纷纷将垃圾随手带走,使得今年仪式结束后的天安门广场比以往干净了许多。有的游客自带垃圾袋,有的游客在仪式结束后第一时间将垃圾扔进了垃圾箱,这些现象表明,人们的文明素质正在提高。
当然,对于有些不文明现象的层出不穷,出现更新之势,光靠国民素质的自发提高并不能从根本上杜绝不文明现象的出现。2015年4月7日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正式,根据其条款内容意味着违反该办法的游客将进入“黑名单”,而且还不仅止于此,该“黑名单”的相关信息会保存一至两年,会影响到游客再次旅游,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出境和银行信贷。自从该办法实施之日已经有半年的时间了,但是似乎效果甚微。笔者认为,该《办法》本身所具备的威慑力远远大于了其处罚的力度,触犯了法律或受到行政处罚的行为才能记入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对于游客不文明行为制定较高的受罚界限,对轻度不文明行为的规范却显得鞭长莫及,这无疑是对一些不文明行为的“纵容”。
毫无疑问,法律的尊严在于执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在于以人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口号越来越响亮,并且构成了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是构成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且保障旅游秩序,规范游客行为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环。当我们期盼国民文明素质自发提高的同时,也要采取一些成熟且有效的强制措施规范游客行为并保障旅游秩序。双管齐下,才能从根本上杜绝不文明现象的产生。
稿源:荆楚网
(来源:荆楚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