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端端:官员“烧账本”有多少未解之谜

得知纪委要来查账,湖北一名干部竟故意将“小金库”的账本和部分凭证焚毁。记者从湖北省纪检监察部门获悉,这名干部近日被武汉市汉南区纪委给予开除党籍处分,另有多名相关责任人被问责。(9月27日新华网)
闻讯纪委要来查账,负责相关工作的汉南区农科所干部顾本新竟将“小金库”的账本和部分凭证提前焚烧毁灭,妄图“毁尸灭迹”,死无对证,逃避处罚。显然,这样的如意算盘落空了,不仅自己被纪委开除党籍,“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单位还有多名相关责任人也被“连累”问责。
不得不说,十八大以来,贪官们一个个被绳之以法,中国官场掀起了一股又一股的“廉政风暴”,但是,一些官员面对组织的突然“袭击”,仍心存侥幸,不择手段,曲径通幽,垂死挣扎,妄图订立攻守同盟,与纪委玩起“躲猫猫”的把戏。此案中,顾本新就是抱着“一烧了之”的心态,以为神不知鬼不觉,没了证据就可以百般狡辩,总以为组织上查不到,错误的认为“坦白从宽牢底坐穿”。殊不知,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真相只有一个,抹不掉,删不脱,永远都在那儿,总会有水落石出的一天。这不仅暴露了落马官员对党组织不忠诚,欺瞒组织的“鬼胎”,更是没把组织纪律、党纪国法放在眼里。
其实,“烧账本”可谓是用心良苦,顾本新此举意在“主动揽责”,通过“毁尸灭迹”来向领导表“忠心”,妄图通过“一人承担”来给背后的主谋遮丑,蒙混过关,实现“丢卒保车”的“美梦”,可想而知,如果“账本”没了,即使查处了几个“小罗罗”,仍可庇护“大多数”。如此官官相护不仅让违规违纪官员逃之夭夭,党纪国法沦为橡皮泥、稻草人,而且会给政治生态带来歪风邪气。纲纪不彰,党将不党,国将不国。
虽然,顾本新已被开除党籍,相关责任人也被问责,但仍然疑云密布,令人浮想联翩。其一,是谁在通风报信?顾本新的“第六感”恐怕没那么料事如神,他更不会有未卜先知的“特异功能”,肯定是有人提前通风报信。这些通风报信者势必“各怀鬼胎”,与顾本新本来就是一条“绳上的蚂蚱”,沆瀣一气,为了自保,冒天下之大不韪,通风报信。当然,这些猜测目前都是未解之谜。但保密程度如此高的“查处信息”是如何轻而易举被“攻破”的,也发人深省。
其二,辛苦费是如何来的?调查显示,2010年以来,武汉市汉南区农科所农贸公司采取出售被征地块的地面附着物、协助征地拆迁公司收受“辛苦费”等方式,攒下人民币70余万元。如此“辛苦费”表面上看是商人心存感激的“感谢费”,实则是农科所农贸公司利用手中权力为商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后得到的“回报”。天下哪有免费的午餐,更不会掉馅饼。我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条有这样的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是受贿罪。显然,所谓的“辛苦费”已经触犯了刑法,而且完全将“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抛于脑后,其疯狂受贿的背后是“权力市场化”思维在作祟。
其三,“小金库”何时休?国家三令五申,严加禁止单位私设“小金库”。但是,为什么仍有人照设不误呢?其实,他们无非是抱着侥幸心理,自以为手段高明,能够“瞒天过海”,做到天衣无缝。其实单位设置“小金库”动机很简单,目就是把“小金库”里的资金当成私房钱,花起来比较顺手,可以随心所欲加以支配。正如农贸公司私设“小金库”一样,私下攒下的70余万元人民币,大部分用于发放福利、招待费等开支。可见,“小金库”名字虽小,危害却极大,不但扰乱了经济秩序,败坏了社会风气,还严重腐蚀了党员干部队伍,诱发和滋生了腐败现象。
显然,官员“烧账本”是此地无银三百两,虽然已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处理,但绝对不能放过“烧账本”背后的涉腐疑点,纪检监察部门要顺藤摸瓜,选准突破口,先易后难,逐个击破,深挖背后的“猫腻”,拔出萝卜带出泥,坚持一网打尽,绝不网开一面。不仅要严惩给其通风报信之人,更要完善财务制度,坚持财务公开,堵塞漏洞,对设立“小金库”的单位及相关责任人也要严惩不贷,该曝光的曝光,该问责的问责,决不能手软。
稿源:荆楚网
(来源:荆楚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