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热 冷思考

qiangtoutiao
抢头条
看谁说得好,谁就做头条
刘慈欣科幻小说《三体》获雨果奖“高烧未退”,“《三体》女编审冷冻遗体”新闻又来刷屏,科学与幻想、幻想与现实,如此无缝对接,令人脑洞大开。哪怕你不是“科幻控”,也难以漠视这股突如其来的“科幻热”。一部作品获奖说明了什么、国产科幻瓶颈何在、中国科幻路在何方等,本期抢头条从不同侧面试探这一话题,给点冷思考。
科幻科幻,就是这样奇怪!
科幻,说白了就是科学幻想。幻想人人会,只要我们的脑子在动,就会主观臆造一些场景、故事,比如每个人都会做梦,支离破碎的故事,千奇百怪的人物。科幻不是乱幻,它虽然超脱于现实,但绝不是“爱怎么想就怎么想”的胡思乱想,必须遵循一定的科学性。
在很多人眼里,科幻都是虚拟的。科幻小说都在描写鼓着眼的怪物,浑身发绿的火星人,科幻电影里到处是激光枪、飞碟、离奇的空间。既然是一种想法,它的“现实存在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比如一个人要活到200岁,甚至死了还要复活,有时候科幻并无科学性可言,但它依然大有市场,这是因为,不同于在实验室用量杯量化学液体,科幻并不是冷冰的,相反,它是温馨的、甜蜜的、正义的、向善的,从而赢得人心。
人人需要科幻,因为科幻潜藏着人文,能捕捉到真实情境所不能捕捉到的情感。每个人都有情感需求,而科幻就是最好的“补给品”,尽管科幻作品的量都不大,但一经产出,就能抓住大众的心,因为它总能恰到好处地满足大家的情感和心理需求。比如目前票房最高的国产电影《捉妖记》,故事主线就是男人怀了妖胎,男人怀胎已经够戏剧了,竟然还是个炒不烂、蒸不熟、切不碎的妖胎,确实有意思,不过20多亿的票房光靠“矛盾冲突戏剧性”是吸引不来的,否则大家都去拍未来故事了,人们认为票价值回的关键在于——电影传递的爱情、亲情、善良等普世关怀。
时代需要科幻,因为科幻寄予了大家太多的念想与希冀。社会处于转型期,阶层分化甚至断裂,贫富差距拉大,各类社会矛盾喷涌,过去这些年,我们看到了太多“比科幻还科幻”的现实场景,发生在身边的事情,不少“超越人类想象”,人们需要超越现实的科幻来温暖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冷酷。
作家韩松说,科幻就是要描写人类的乌托邦。科幻寄予着人们美好的期许,生活在不那么完美世界的人们,需要科幻作为心灵的暖宝宝,哪怕科幻场景里也免不了冲突或杀戮,但起码科幻的结局总是温馨而圆满的——现实中互不理解的两个人,死而复活后可以赢得和解;正义得不到声张的地方,通过N维世界可以回来重新主持;破裂得让人心碎的爱情,在一个梦醒之后又浪漫如初……说得接地气点,买不起房的青年通过科幻住上豪宅,一脸磕碜的少女在科幻里成为了女神,每个人都生活稳定,身体却不会发福。
科幻就是这样奇怪。如今信息无止境,理论是否成立上网即可查到,但大家却偏偏忽略了科幻的严谨性和未来的可能性。唯一重要的事情是,未来赶紧来到,抚慰心灵就好。(唐金凤)
科幻小说是小说的“异形”
《三体》获雨果奖,像是给中国科幻小说界打了一剂“强心针”,非但获奖作者“一朝成名天下闻”。一些知名的、不知名的作品、作家也趁机冒泡、浮头,煞是热闹。我更关心的是,中国科幻小说能否被《三体》“附体”,搭上开往春天的列车?应该说,我是乐观的。
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的科普作家叶永烈曾给“科幻小说”下过通俗定义:科学+幻想+小说。中国人的幻想力绝对没有问题,翻翻中国科幻小说鼻祖《西游记》,它几乎满足科幻小说所有构件。单说科学,紧箍咒利用“声控技术”、千里眼是古代“雷达技术”、七十二变类似“易容术”、钻铁扇公主肚子形同“内窥技术”……论历史,世界科幻小说从发轫至今,不过百余年。中国第一篇科幻小说《月球殖民地小说》1904年就刊登在《绣像小说》杂志。1949年前,著名作家老舍还写过科幻小说《猫城记》。
科幻小说毕竟是小说的“变种”“异形”,小说是形体,科学是精魂——科学走多远,科幻小说才能走得更远。美国科幻小说能在上世纪中叶进入“黄金时代”,与其科学迅猛发展、遥遥领先于世界不无干系,原子能应用、电子工业发展、宇航技术突破……无一不启迪、激发美国科幻小说作家的想象力。美国著名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1930~1992)最著名的“基地”和“机器人”系列,至今仍是科幻小说界挖之不尽的“富矿”。于我们,1977年至1983年间诞生的《珊瑚岛上的死光》、《飞向人马座》等数部作品面世,读者才能闻到点“科幻味”,之前的顶多算作“科普小说”。今天,差距仍然存在,媒体报道,大热的《三体》发行量只有77万套200万册,难望欧美当红科幻小说《移动迷宫》全球销量超过1000万册之项背。
情况正在发生改变,进入互联网2.0时代之后,科学知识差距正在日益缩小,互联网的平等、协同与分享精神,令新科学、新技术信息瞬间传遍全球每一部电脑。信息鸿沟被填平,将科幻小说作家拉到了同一起跑线上,这是我看好中国科幻小说前景之依据。《三体》获奖,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力与感染力,令其价值得到社会再认识,尤其得到社会精英阶层青睐,助益于科幻小说产业化。刘慈欣的长篇小说《白垩纪往事》将被改编为动画电影,目前已经进入概念设计阶段;宝树、张冉等一些科幻小说新星作品也开始了与顶级电影人、制片公司的合作等,都印证这一点。
愿见作家抓住机遇,将中国科幻小说带入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 (练洪洋)
国产科幻片
心若在梦就在
说到科幻,大家首先会想到科幻电影;说起科幻电影,则绕不开闻名世界的好莱坞。好莱坞是世界电影工业的潮流引领者,每年为全球观众提供了各种类型的影视作品,其中科幻电影是好莱坞巩固其世界电影江湖地位之拳头产品。
科幻电影,顾名思义即“科学幻想片”,是以科学幻想为内容的故事片,其特点是从今天已知的科学原理和科学成就出发,对未来的世界或遥远的过去的情景作幻想式的描述。好莱坞科幻电影因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宏大的场景、震撼的音效、形象逼真的特效,征服了全球各地的观众。
再说说前段时间热映的《星际穿越》,它让多少中国观众如痴如醉,除了获得口碑与票房双丰收之外,甚至还在观众中掀起了一番科普时光之旅的热烈讨论,和过往的《盗梦空间》、《阿凡达》、《黑客帝国》等经典科幻电影一样。如果你看完一部科幻电影还可以从中学到一定的科学知识,又或让你对高深莫测的宇宙科学产生一点兴趣,这大概就是一部科幻电影的魅力之所在吧。
无论是《星际迷航》《星际穿越》等探索宇宙之谜的作品,还是超级英雄系列作品,天马行空的想象是它们的共同特征。此外,当然少不了日新月异的电影特效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好莱坞科幻片开始大量倚赖电脑合成影像(CGI),并将其发挥至极,在视觉效果则上越来越富有冲击力,画面也更加精美逼真,这些都是科幻电影的必杀技。《独立日》、《侏罗纪公园》系列特技大场面令人眼花缭乱。
再说回国产电影,很少有优秀的科幻题材作品,像之前《盗梦笔记》就被不少人吐槽说特效太假,粗制滥造,看不下去。内地为何就出不了像《少年派》这样叫好又叫座的科幻大片呢?首先,最重要的还是中国电影界的“科幻片”积累不够、基础薄弱,缺乏科学素养以及对科幻的认识,国内电影界对科幻缺乏一个明确概念,往往笼统将科幻片等同于大制作,一些科幻片拍出来变成魔幻片。
其次是经费,科幻片非常烧钱,一部同样的电影作品,科幻片的花费几乎是同类作品的翻倍,这个在电影市场刚刚起步的国内市场,投资人往往更倾向于选择低成本制作的作品,科幻电影投入少当然出品就差了。还有一个就是我国目前电影科技、特技技术跟好莱坞比较还有差距,这也导致出品科幻电影特效参差不齐。
差距既是不足,也是目标,国产科幻电影当自强。
(陈维澈)
我爱科幻
在眼前一窥天边
对很多80后来说,“长大了要当科学家”的梦想一定不怎么陌生。不少人这一梦想的萌发,就是受到了各种科幻故事的影响。
就拿我来说,小学大家都在看《唐诗三百首》的时候,我最爱读的是儒勒·凡尔纳,比如《海底两万里》《神秘岛》,读起来那叫一个津津有味、废寝忘食。有时候忍不住课上也拿出来读几页,结局往往是被一脸怒气的老师以“闲书”名义收缴,少不了一顿训之外,还附带一句“叫你家长来一趟”。但这么多年过去了,让我欣慰的是,“鹦鹉螺号”在海底的种种奇遇,现在回忆起来仿佛就我的在眼前。
小学时零花钱不多,仅有的一些还攒起来订了科幻杂志。记得每个月《科幻世界》出版的日子,都是我最开心的日子。从那些光怪陆离的科幻故事中,我发现了科学的魅力。从外星人、太空船、史前巨兽,到尼斯湖水怪、通古斯大爆炸、神秘麦田圈,别的孩子都在讨论哪款游戏机最好玩,我最热衷的却是这些看似不着边际的科学幻想。
长大了以后,各种科幻电影和科幻读物同样是我的心头所爱。感谢电影特效的不断进步,很多以往只能靠文字去描写、靠读者去脑补的画面,如今也能在电影银幕上亲眼所见。从曾经的《天地大冲撞》《火星任务》,到近两年热映《地心引力》《星际穿越》,有时候自己一个人在家还会重温一遍。
而今,科幻电影也好,科幻读物也好,都在尽力脱去“低幼”的刻板印象,适合成年人口味的“硬科幻”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欢。比如《星际穿越》之所以大受欢迎,真正的科幻迷并不对故事情节、人物关系感兴趣,而是更想看看电影导演如何展示当前理论物理学的前沿概念,比如多维空间、穿越虫洞甚至黑洞等等。尽管电影中的场景确实是想象出来的,但每一个画面都请来了顶尖科学家为其把关,依据科学原理而严格设定。而在刘慈欣的《三体》《球形闪电》等科幻作品中,还将量子物理、强作用力、弦理论等科学界尚存争议的概念写进了小说。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不仅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幻想”,反而是一种迫近科学前沿的“真实”。
在当下看到未来,在眼前一窥天边,这就是科幻的魅力。(张涨)
没爱上科幻
但也没什么损失
从《天才大爆炸》到《星际穿越》到《三体》,这些作品多多少少都有涉及科幻,我也都看过。可是,似乎从来没有激发我对科幻的好奇与兴趣,刚开始我也逼着自己去多了解,为的就是不被朋友“冷落”,可后来发现自己根本没有爱上科幻,只好作罢。
至于说我为什么对科幻不感兴趣,我思前想后,与我十多年来的教育很有关系。看科幻小说、科幻片对学习成绩、考试分数有帮助吗?不可能,甚至有害。中小学阶段,分数、成绩是我头上高悬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这个学期排名第几?语文课代表的位置能不能保住?这些问题几乎成了我当年首要的“痛穴”,谁还有心思看小说,还科幻呢。尤其是,从小就有人对你说女孩子学理工科不适合,女孩子搞不定逻辑思维,在这样一个外部大环境下,科幻到底是什么,我根本顾不过来。
其次,由于生活在沿海地区,被港台文化所感染,从小就开始接受TVB电视剧、台剧的熏陶,连卡通片都是看《婚纱小天使》、《蜡笔小新》这类的作品,在我成长期,根本接收不到什么科幻的信息和启蒙。后来,很多同学开始看神话小说,我却完全无法领会神话作品的愉悦感,相反,我沉浸在好莱坞剧情片、爱情片的土壤里。我的幻想与科学无关,而与实实在在的人和事有关。
作为一个女孩子,我第一个玩具是洋娃娃,小时候读格林童话、安徒生,看小说也是看红楼梦,在细腻温情的故事里,泡了又泡,洗了又洗。其实跟林黛玉偷偷读西厢记一样,她可能不会偷偷看《三体》,这种培养不是刻意的,跟性别有关,跟女性的兴趣点有关。同时,大人们都希望你做一个安安静静的美女子,让你看各种女性心灵鸡汤,于是女性长大后,感性多于理性,对宫斗剧、爱情戏的迷恋远多于“星际迷航”。
对科幻提不起兴趣并不是什么要命的事情,也不妨碍我从其他方面打开自己的眼界,积累生活知识,通过人文作品思考人生。对美好事物、人情世态、职业前景、幸福爱情的幻想,不会因为对科幻的不足而减损。
(雅婉)
(来源:广州日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