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北京晨报:禁网络用语宜润物细无声

蔡辉
2015年09月18日01:17 | 来源:北京晨报
小字号
原标题:禁网络用语宜润物细无声

  在为这所学校点赞的同时,我们期望能有更积极、更主动的举措。

  近日,广东中山市一所小学宣布禁用一些网络用语,如“屌丝”、“尼玛”等,校方认为,这些网络流行语内容低俗,有损孩子们的语言文明。此举出台后,受到不少家长欢迎。

  从细节抓起,净化校园空气,毫无疑问是正确的,对校方负责任的行为,理应点赞。

  当然,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最大的观念转型是从道德本位走向实用本位。因为再美好的道德目的,也需适当的方法,否则陈义太高,谁也够不到,谁也考核不了。

  禁用网络用语该怎样推行、怎样监督呢?毕竟嘴随身走,且究竟说没说,难以随时录音取证,况且在学校不说、出校门才说,又该怎么办?

  显然,这样的禁止只能挂一漏万,在监管不可能到位的前提下,匆忙圈出行为标准,难免产生两种后果:一是鼓励说了不承认的虚伪。二是沦为学生之间互相争斗的工具。

  当然,提倡禁用并辅以校规震慑,会起到积极作用,会给部分孩子正面影响。

  但是必须注意,在今天的一些学校中,校长老师苦口婆心,可学生们就是麻木不仁,双方彼此奇怪: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事,你却不明白?这说明,双方已存在沟通障碍,固然可以通过加大压力,取得暂时成绩,可代价是学生的适应力也会渐渐提高,从而走入“常威则不畏”的僵局中。

  要突破这个困局,应从信任入手,只有学生发自内心地尊重师长、愿听其教诲,才可能产生自觉性,才可能主动改正自己的习惯。但这样的工作无法一哄而上,需在日常下功夫,需在平时润物细无声。

  如学生敬服老师,何须老师告诉他们哪些词该用那些不该用?他们中大多数人应该能独立做出判断,或早已主动来问老师,就算少数孩子不自觉,他的朋友、同学也会帮他纠正。而这样氛围,显然是不能靠划几个禁区建成的,它需要教师深入下去,从根上做好疏导工作。

  人遇到问题时,第一反应都是堵,这无可厚非,但堵成本高、效果差,还有可能引发负效果。让小学生远离低俗的网络语言,无疑非常有必要,但如果能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而不是单一的“禁用”,可能效果更佳。所以,在为这所学校校方点赞的同时,我们期望能有更积极、更主动的举措。

  

 
(责编:张雨希(实习生)、文松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