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人民日报:传承是最好的纪念

——追忆成思危同志

民建中央主席 陈昌智
2015年09月10日04:48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2015年7月12日凌晨,成思危同志安详地走完了他八十载为国为民不懈奋斗的一生。

  现在,思危同志辞世已近月余,但他毕生爱国为民,不懈奋斗的风范与业绩却在一次次衷心的怀念中越发闪耀。

  胸怀祖国人民的爱国者

  1935年6月,祖籍湖南湘乡的思危同志出生在北平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父亲成舍我是杰出的一代报人,母亲萧宗让曾留学法国。父亲为他取名思危,寓意“居安思危”,希望他不忘男儿肩负国家安危的责任。他不负父亲期望,一生矢志为国。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世界局势风云变幻,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日益加深变得更加复杂,少年成思危目睹了时局的动荡和民众的疾苦。1948年底,他随父亲举家搬迁到香港。1951年,年仅16岁的成思危做出了他人生第一个重要的选择:离开优越的生活环境,怀着对新中国的憧憬和理想,瞒着父母只身从香港回到内地。此后,他始终把个人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前途联系在一起,脚踏实地去实践自己爱国、报国的理想。

  思危同志先是进入广州南方大学工人学院学习,后被分配到广东省总工会工作。由于良好的工作表现,他被选送到华南工学院、华东化工学院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沈阳化工研究院工作。之后虽身处“文化大革命”的逆境,他却从来没有动摇跟着中国共产党走、毕生报效祖国的坚定信念。

  1981年,时年46岁的他已成为我国化工战线的知名专家,并在化工部担任领导职务。这时,他却作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去美国改学工商管理。学业有成时,他推辞了美国公司和研究机构的邀约,也婉谢了父亲希望他回台湾继承家业的建议,选择回国效力。

  1994年,已近花甲之年的思危同志,欣然接受了时任民建中央主席孙起孟的邀请,加入了民建,并在1996年民建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民建中央主席。这是他人生中又一次重要转折:从为学走上从政的道路。这个选择的背后是他始终未变的信念:将利国利民的意见、建议达至高层,亲身参与时代变革,对国家和人民有所贡献。

  思危同志是具有广泛影响的社会活动家。他多年担任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和全国台湾研究会领导职务,积极推动两岸经贸和文化交流,为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尽心竭力。他长期担任中华职教社的领导工作,为推动和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事业,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思危同志仍然关注国家改革和发展,积极拥护中共中央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举措,多次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中国经济论坛等重要场合发表主旨演说,为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鼓与呼。

  思危同志用他的一生书写了自己爱国报国的誓言:“从政和治学都是为了报国,都是为了振兴中华,为了使中国人民过更好的日子。”而他的一生也充分证明:只有把自己与祖国的命运、人民的事业融为一体,才能真正实现个人价值,也只有在奉献国家、为民服务的过程中,才能赢得人们的尊敬与爱戴。

  追思缅怀思危同志,就要学习他无限忠诚的爱国情怀,学习他用毕生报效祖国的坚定信念,学习他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建国之才,化为实实在在效国之行的崇高风范。

  多党合作事业的积极实践者

  思危同志追求进步、向往光明,年少离家投身革命,无论是身处“文化大革命”逆境不沉沦,还是留美学成后坚定回国效力,这些都和他对中国共产党充满信心是密不可分的。他一生立场坚定,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矢志不移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实践者,思危同志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有深刻的理解。在海内外的各种不同场合他都讲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富有生命力的。这一制度要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随着中国政治生活的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我相信这个制度会越来越发挥出其优越性,民主党派也会越来越发挥出自己的作用。”

  思危同志在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合作共事的历程中,与中共中央领导同志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成为中国共产党值得信赖的挚友和诤友。“慷慨陈词岂能尽如人意,鞠躬尽瘁但求无愧我心”是思危同志参政议政的座右铭。他用渊博的学识和理性的思维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他用审慎乐观的学术精神提出盛世危言,他在管理科学、风险投资、虚拟经济等方面的很多观点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当选民建中央主席后,思危同志提出:民主党派的领导人,在政治问题上一定要头脑清醒,特别要注意识大局,顾大体,有作为。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这是和西方的政党制度根本不同的。作为参政党,就一定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以宪法为准则,与共产党密切合作,真正做到“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在多党合作和民主党派工作的实践中,思危同志不断探索、深入思考,撰写了大量关于统一战线、多党合作以及民建工作的著述文章,为切实加强民建自身建设,积极履行参政党职能,构建和谐政党关系,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曾经谆谆告诫民建的同志:“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做到在坚持中不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完善。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多党合作的制度建设和理论建设,另一方面要从长期合作的战略要求出发,加强参政党的自身建设。”这些政治智慧和远见卓识,是留给民建宝贵的精神财富。

  追思缅怀思危同志,就要按他所说的那样,“在政治问题上一定要头脑清醒,特别要识大局,顾大体,有作为”,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以实现中国梦为引领,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切实承担起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亲历者、实践者、维护者、捍卫者的政治责任。

  民建的杰出领导人

  自1996年12月起,思危同志担任中国民主建国会第六届、七届、八届中央委员会主席。他勤于学,敏于思,充满激情、率先垂范,为民建的老传统注入新思维,在民建的发展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20世纪90年代末,如何适应新时期多党合作的要求,“建设什么样的参政党,怎样建设参政党”,成为民建存在与发展亟须回答的重要课题。思危同志团结带领会中央领导集体,把握时代脉搏,集中集体智慧,提出建设理论上清醒,政治上坚定,组织上巩固,制度上健全,充满活力的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得到民建会员高度认同,树立起民建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开拓前进的目标。

  1998年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上,思危同志代表民建中央提交的《关于尽快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提案》,被全国政协列为“一号提案”,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掀起了中国风险投资大发展的序幕。在他的领导下,民建先后举办了中国风险投资论坛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论坛,成立了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为我国风险投资事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开展扶贫济困和支援抗灾救灾等,作出了重要贡献。思危同志对民建感情深厚,为会的事业倾注大量心血,他曾在民建九大闭幕会上说:“自当选民建中央主席以来,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11年,这是我一生中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11年,有了这11年,也就不虚此生了。”而优秀的领导才能,渊博而精深的学识,高尚的道德情操,鲜明的人格魅力,也使得思危同志在民建全会树立了崇高威望,赢得了民建会员的由衷敬佩和爱戴。

  深切缅怀思危同志,就要继承他对民建的忠诚与热爱,学习他为民建事业呕心沥血的奋斗精神,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努力建设适应时代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

  勤奋治学的学术大师

  思危同志曾经说过:“做人要正直,做事要认真,做学问要勤奋。”他为自己立下3条规矩:每天坚持学习两个小时,每天坚持写一篇读书笔记,每月写一篇文章。即使在担任民建中央主席公务异常繁忙的时期,也从未打破这个规矩。他一生活到老,学到老。在“文革”中,被下放为锅炉工,烧了10年锅炉,但他干得有声有色,编了一本《锅炉学》。在沉重的政治压力和繁重体力劳动的间隙,他悄悄学外语、学数学,研究化学工艺。他翻译了《硼的硼砂及硼肥制造》等书,编写了《无机盐工业知识》(合著)等著作,填补了我国硼资源研究、开发和利用的空白。

  1981年思危同志赴美转学管理学,凭借着勤奋进取的精神,在短短两年多时间,不仅发表了十几篇颇有见地的学术论文,还以优异成绩获取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成为在海外获得MBA的第一个中国人。学成归国后,他致力于研究中国改革与发展问题,努力探索阐释虚拟经济的特点与发展规律,积极推动风险投资在中国的发展,对我国新兴的风险投资业做出了奠基性贡献,被业内称为“中国风险投资之父”。他学贯中西,兼通古今,在国内外经济界享有崇高声誉。他涉猎广泛,掌握多门外语,不仅理论功底深厚,而且对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也充满生生不息的求知精神。

  退休之后,思危同志依然坚持学习、写作、授课,近年出版了《美国危机的分析与启示》、《中国股市的分析》和《虚拟经济发展史》。甚至在病榻上,他也不忘学习和思考。在思危同志去世后的第四天,《成思危论虚拟商务》出版了。这是生命有限的时日里,已执笔困难的他,用口述的方式,留下的最后的思想火花。

  追思缅怀思危同志,就要学习他“多研究,少开口;多学习,少应酬;多办事,少出头;多协商,少独谋”的为人、为学、为官之道;学习他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钻研精神,学习他“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的光辉品质。

  民建中央原主席孙起孟同志曾说过,民建的老同志身上有四笔精神财富,爱国、爱党、爱会、爱学。这四笔精神财富是我们民建一代又一代的老同志在本会的长期战斗历程中相继努力营造出来的,他们也是使本会能够建功立业与时俱进的精神动力。在思危同志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这四种精神的传承与光大。

  斯人已去,唯有精神永志。对其精神的传承,是对思危同志最好的纪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征程中砥砺前行,推进民建事业不断创新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是我们无上光荣的责任与使命,也是对思危同志最真挚的怀念与告慰。


  《 人民日报 》( 2015年09月10日 10 版)

(责编:崔东、文松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