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人民日报红船观澜:不尽责,就问责

孟祥夫
2015年09月08日03:35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近日,国务院大督查第一批问题处置结果公布,来自辽宁、吉林、安徽等7省的59名干部受到降级、撤职等行政问责。涉及地域广、处分人数多、查处力度大,是此次督查问责的显著特点,而对“庸官懒政”的严处更传递出明确信号:那些终日“平平安安占位子、舒舒服服领票子、庸庸碌碌混日子”的“太平官”“逍遥官”,怕是越来越难“混”了。

  “为官避事平生耻”。干部干部,关键得干。为官不为,源于心里缺信仰、肩上少担当。十八大以来,中央对各级干部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在高压反腐、从严治吏的大背景下,仍有一些干部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宁可不做事、也不做错事”。结果,便出现了此次大督查中发现的“项目迟迟不开工,预算资金不支付”等庸官懒政现象。

  惩治庸官懒政,是践行“三严三实”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干部都是人民公仆,自当在其位谋其政,既廉又勤,既干净又干事。我们做人一世,为官一任,要有肝胆,要有担当精神,应该对‘为官不为’感到羞耻。”庸官懒政,虽不像贪官恶吏般祸害百姓,却也尸位素餐,损害着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侵蚀着群众该有的福祉,长此下去,贻害无穷。“不尽责,就问责”,随着国务院大督查这样“亮剑”越来越多,势必对那些抱着“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的为官不为者形成威慑,对“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敷衍了事者敲响警钟。

  也许有人会替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叫屈:干得多,出错的几率就大,出了问题就让干部自身担责,不公平。的确,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要求干部在工作中不犯错是不现实的。其实,对干部的考核评价,本来就不该“一刀切”。工作中出了问题,应当根据当事干部的初衷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估。为给干部充分施展的空间,广东顺德、佛山等地已赋予干部“试错权”,用以营造“鼓励创新、宽容挫折、容忍失败”的氛围。可见,问不问责,先要看干部做事时是出于公心还是为谋私利。出于公心,哪怕出了点差池,也积累了经验教训。相反,如果干部怕出错,一味逃避畏缩,终将一事无成,还会因“不谋其政”而受惩。

  “该处理的要处理,确实不作为的,国务院通报批评,责令他向国务院做检查!”从公布的处理结果来看,中央对于“软散庸懒”现象的惩处力度空前、成效明显。而前不久中央颁布的《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更可视作整治“软散庸懒”的最新党内法规依据。由此可见,治“庸”的螺丝只会越拧越紧。

  “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这20个字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焦裕禄精神所作的概括,也是所有党员干部理应对照的标尺。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这是干部选任的内在规律。为锻造一支勤政爱民的干部队伍,尤需对庸官懒政行为的查处“动真格”“常态化”,让其真正成为悬在庸官懒官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促使不作为转变成敢作为、有作为。


  《 人民日报 》( 2015年09月08日 17 版)

(责编:崔东、文松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