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任评声:“民俗异化”源于“权力跨界”

2015年08月17日15:19 | 来源:荆楚网
小字号
原标题:任评声:“民俗异化”源于“权力跨界”

  此前,四川省青神县开展了“不打干亲”(“打干亲”也就是认干亲、攀亲,如认干爹干妈、干儿女等)专项整治活动,将副科级以上干部作为该项整治活动的重点对象。全县400余名党员领导干部签订了“不打干亲”承诺书,还有50余名党员领导干部主动解除了“干亲”关系。可以看出,这是想通过出台有关规定来限制一些党员干部借民俗之名搞不正之风,规制“民俗异化”中出现的“四风”苗头。(8月17日中国新闻网)

  中国是一个讲究人情往来的世俗社会,“打干亲”、“摆酒席”等是历史发展至今自然而然形成的一些民俗,有拉近人与人之间联系、增进彼此感情的作用。但当前个别党员干部借着“打干亲”的名义,上下窜动,拉帮结派,俨然形成了一个“占山为王”的小圈子、小团体;个别党员干部借着“红白喜事”的名义,巧立名目、借机敛财,不但夹杂着大量的权钱交易,甚至还给服务对象、群众和下属带来沉重的的经济负担;个别党员干部借着节假日,在传统“人情往来”幌子下变相收受“节日大礼包”,滋生大量“节日腐败”现象。这些严重异化的“民俗”显然已经失去了民俗真正的朴素、热情、来而不往非礼也的意味,扭曲变异成从某些干部借机敛财的工具。这个意义上来讲,传统民俗本身并无关对错,之所以被冠上“民俗腐败化”的帽子,还是源于“权力跨界”。

  和明目张胆的收受贿赂、权钱交易相比,“民俗腐败”的确具备相当大的迷惑性。所谓人情往来,就是要你来我往,感情才会越发深厚。正是在这种侥幸心理下,个别干部才会心安理得的利用婚丧嫁娶,广发请帖来大肆敛财,或是接受他人的“藏钱月饼盒”、“拜年电子钱包”。但我们剥开所谓的“民俗”外衣,这些行为的内里还是“权钱交易、利益输送、收受贿赂”的那一套,都是从“权力”出发到达“利益”的终点。

  要彻底铲除“民俗腐败”、“人情腐败”的衍生土壤,关键还是要从改进工作作风,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环境开始。一方面是要进一步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监督管理,给权力套上名为“制度”的笼子,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良好政治生态;另一方面是要不断强化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信念教育和廉政教育,补足精神之“钙”,让所有党员领导干部以坚定不移的精神追求和信念理想,应对外界的纷纷扰扰和物质诱惑。唯有如此,才能形成党员干部率先垂范树立社会新风,还民俗一个“干干净净”。

  稿源:荆楚网

(来源:荆楚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