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光明日报:我教留学生学中国经典

魏兆惠
2015年08月07日05:18 | 来源:光明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我教留学生学中国经典

  素有“小联合国”之称的北京语言大学里有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你都可能遇到操着一口流利英语的外国人,这也成为北语的一道风景。作为一名为外籍学生开设古代汉语和古文选读课的教师,我对留学生如何学习中国经典,尤其是古代经典,有一定的观察和感悟。

  留学生学习中国古代经典,第一道藩篱是语言。

  在留学生和这些经典之间,不仅隔着两千年的历史,更隔着母语到汉语再到两千年前汉语之间的距离。有志于研究汉语史的乌克兰研究生达拉斯就说:“阅读经典是了解中国的最好方式,但倒文、倒字、倒句、省文、省字、异体字,以及古诗文跳跃性的表达方式是我阅读的最大障碍。”这种情况下,现在通行的中外学生同堂上课,是利弊并存的授课方式。一方面,这种学习氛围和语言环境对留学生是一种促进。但另一方面,对中文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不高的留学生来说,往往会出现这样一幕:在课堂上,当老师和中国学生被《诗经》中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纯美爱情所感动,为屈原上下求索而不得的爱国情怀扼腕叹息的时候,他们只有茫然。

  为避免留学生在以中国学生为主的课堂上有被忽视感,单独为留学生开设古代经典课就更有针对性。为提高留学生的兴趣,避免将注意力放在个别词句的解释上,将中国语言、文化、思想融为一体来学习也显得非常重要。在学习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时,我就联系中国古代思想中的五行说来解释;在学习《木兰辞》中“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时,就要搞清楚为什么这里写作“火伴”。

  以我的观察,来自东亚、东南亚国家的留学生比例是最高的。理论上讲,他们对中国语言文化更有亲近感,也更容易接受。但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实际上,汉语学得最好的,对中国古代经典、中国文化最感兴趣的却往往是欧美学生,他们第一次接触方块汉字,会被它的美感和丰富内涵所吸引,也就有了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欲望,越学习就越能体会到中国几千年文明的博大精深。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俄罗斯小伙大卫就是典型的代表,他汉语口语表达能力惊人,在北京高校外国留学生辩论邀请赛中获得过冠军。为了学好中国经典,他买来《小学生必备75首古诗词》,每天读,坚持一个月,不仅慢慢理解了诗的意义,也体会了古诗韵律的美感,甚至能吟出古体诗。他学习经典的方法不仅值得留学生借鉴,也适合向中国学生推广。

  “经典”一词源自《汉书·孙宝传》:“周公上圣,召公大贤。尚犹有不相说,著于经典,两不相损。”起初它专指作为典范的儒家载籍,现在的范围就宽泛多了,有权威的流传于世的都可称为经典。学海无涯,但书山有路,找到最佳的学习方法,就能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作者系北京语言大学人文社科学部教授)

(责编:张雨希(实习生)、王倩)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