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人民日报新语:不妨将舞台让给百姓试试

曾天
2015年07月31日03:32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在儋州,入夜,看着人们三三两两收拾齐整,或走,或骑着电动车,到广场上唱调声看调声的那个积极劲儿,那个快活劲儿,很容易让人联想起鲁迅先生《社戏》中迅哥儿看戏时的快乐心情“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与很多地方需要政府下大力气保护才能免于消失的民间艺术形式相比,儋州的调声有种矛盾的热闹。

  说繁荣,但它并没有插上演艺的翅膀发展到岛外去;说式微,可到儋州看过调声的人,都会受到群众参与热情的感染。在省外,它语言艰涩,不易理解;在当地,它雅俗共赏,老幼咸宜。

  如果说先天的语言障碍和复杂的历史背景限制了调声走出去的步伐,那么根植当地生活的优势为它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赢得了发展空间。

  调声所面临的问题,在很多地方艺术保护上都会遇到,简单地说,就是空间越来越小,门槛越来越高。而调声的发展,则像一滴水,找到了自己的河流,并随着河道逆势上行。

  所谓空间小,就是群众可以选择的文化生活形式越来越丰富,很多地方戏曲、民间音乐面临着受众衰减。进而,创作队伍也逐渐萎缩。空间要想拓宽,要么引入优秀的创作队伍,要么扶持优秀的团队。无奈这些都需要钱。很多地方戏曲、民间音乐只好从城市走向农村,再伴随着农村快速走向城镇化而消失。

  所谓门槛高,则因为听得懂又爱听的人越来越少,专业和业余的人才以及专业表演团体也在急剧减少。为了生存,专业演员只好不断拓宽表演渠道,一个小戏班子,恨不得吹拉弹唱人人精通,相声口技张嘴就来,荤素不计有钱就赚。

  还有些地方不甘这种延续数代人的共同记忆就此消失,干脆由政府养一个剧团,实在养不起了,只好作罢。渐渐地,许多民间艺术成了一项门槛高、投入高,创作和发展却相对较冷的“买卖”。

  调声的发展,提供了另一种保护的思路——

  听不懂的人不强求,在听得懂的人群中找观众。专业演员少没关系,在群众表演中做文章。养剧团成本高不妨将舞台让给百姓试试。

  保护,逆势上行尚需顺势而为。这里的势,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心情,更是包括调声在内的许多文艺样式发展的唯一土壤。


  《 人民日报 》( 2015年07月31日 14 版)

(责编:白宇、文松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