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用创业教育给大学生创业“加把柴”

2015年07月18日15:01 | 来源:新民晚报
小字号
原标题:用创业教育给大学生创业“加把柴”

  喻 明

  大学生创业,不是一个新词,但它是一个不断变幻着“色彩”的词汇。从去年起,教育部发文允许大学生休学创业;近日上海出台的《关于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中指出,“在高校大力开展创业教育,完善创业休学制度,鼓励学生在校创业。实施青年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积极落实创业贷款担保、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创业培训见习、税费减免、初创期创业补贴等鼓励创业政策措施”。

  从1998年首届清华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举办至今,十多年来,中国大学生创业从最初的火爆,到一度沉寂,再到重新活跃;如今则受到更多社会关注,得到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和保障。可以看到,从国家到市级层面,都表明了大力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态度,并积极“保驾护航”。

  大学生创业,曾经火爆到后来沉寂,原因在于,我国大学毕业生创业的成功率很低,不足5%。毕业生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在校大学生了。所以,不少人认为大学生创业是不合时宜的。

  工作几年后积攒一些资源后再创业,胜算更大。但是,市场机遇不按常理“出牌”,往往稍纵即逝,一旦出现就得抓住。如果在校大学生手握一项高科技产品,正是市场急需的“缺门”,而且学生有强烈的创业意愿并且有一定的能力储备,为何不可下海一搏呢?笔者认识一些创业大学生,有的边读书边创业,有的休学创业。他们中,有人坚毅地在创业路上闯荡,有人失败后回校,但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收获很大,我们年轻有资本,即使失败也不怕。”在这个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大学生创业无疑是一抹“亮色”,搅动了一池春水。尽管概率极小,但是谁能说,身边的大学生创业者中不会出现像微软的比尔·盖茨、甲骨文的拉里·埃里森这样的“传奇”呢?

  “有些想法不能等”——这是“硅谷创投教父”彼得·蒂尔在“20 Under 20”项目的官网上写下的一句话。这个项目旨在鼓励高中和在校大学生休学创业,每年在全球范围内选出20-25个20岁以下的天才青年,两年之内给他们10万美元,让他们去做创业项目。在彼得·蒂尔看来,假如比尔·盖茨或马克·扎克伯格等到大学毕业后再去创业的话,我们可能就不会有微软和Facebook了,或者它们就不属于比尔和马克了。

  鼓励年轻人追逐梦想,激发他们身上的创新因子,在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过程中,这样的观念已成为共识。怎么鼓励?怎么激发?《实施意见》中提及“在高校大力开展创业教育”,这是培育创新创业种子的关键步骤。据统计,美国1600所大学开设了2000多门创业教育课程。高校创业教育,应着重点燃学生创业的愿望,并为他们提供实用的创业类课程;让学生中想搞高科技创业的、想把创意变为现实的、想开个网店做小老板的,都能得到指导和帮助。当时机成熟,创业的愿望就能付诸行动。“完善创业休学制度,鼓励学生在校创业”,其寓意是,政府部门和学校尊重创业过程中商业机会有时效性这一客观事实,给学生更多自由空间、更多基础服务、更多政策保障。

  创新创业者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会想以后的世界会变得怎么样。给大学生创业者一个支点、一份托举,他们将会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来源:新民晚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