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运喜:大学宿舍变身“青旅”的四点追问

近日,大理大学公布暑期将向社会开放两栋闲置的学生公寓作为青年旅舍,提供近600个房间、3000床位给游客住宿。房型有四人间、六人间两种,每间房间均是两个床位。房价分别为80元/天、100元/天,游客可电话查询订房,未来将实现网络订房。(7月7日央广网)
大学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学生宿舍是供学生住宿的。学生宿舍变身为青年旅舍,到底该不该?是否具有合理性?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追问:
追问一:校方回应作为青年旅舍的是闲置的学生宿舍,那么学生宿舍为何会闲置?是临时闲置还是长期闲置?如果是长期闲置,说明这两栋学生宿舍本来就是多余的,当初规划建设就有问题,是浪费教育资源。如果是临时闲置,那么,暑假来临,学生放假回家,所有学生宿舍都有2个月左右的闲置期,是否意味着都可以向社会开放,接受客人入住,以此营业创收?
追问二:学生宿舍变身为青年旅舍,能否收回投资,得到回报?改造需要投入一大笔资金,用于建设比较完善的服务设施,提升服务品质与服务水平,确保能够为客人提供基本服务。学生宿舍改造为旅舍后,是否长期作为旅舍使用,是否有比较稳定的客源,投资能否得到回报?回报率有多高?否则,如果营业收入没有保证,投资得不到回报,投资就没有意义,改造就没有必要。
追问三:学生宿舍变身为青年旅舍后,后勤服务保障、校园安保措施是否达标?能否满足社会服务的基本要求?学生宿舍变身为青年旅舍,除了室内设施改造升级外,还必须加强后勤保障,完善服务措施,培训服务人员;加强安保力量,建立安保系统和应急预案,防火防盗,为客人提供比较专业的宾馆式服务,保证旅客人身安全、财产安全。
追问四:学生宿舍变身为青年旅舍,校园管理水平能否跟上?校园一旦向社会开放,外来人员增多,成分复杂,案件发生率将明显上升,势必给校园管理带来更大难度,给师生人身、财产安全带来潜在危险。学校是否做得好了充分准备,能否保证师生和客人安全?
其实,大学校园里建宾馆开旅社并非今日才有的稀罕事,很早就有,即所谓内部招待所,不过当时主要用来接待上级领导,安排临时住宿,一般不收费。改革开放后才逐步向社会开放,接受社会客人入住。但是,将学生宿舍改造为青年旅舍,公开向社会开放,却是大学校园的新鲜事。学生宿舍变身为青年旅舍,与大学教书育人的宗旨是否相符?是否征求了广大师生的意见?教学用房改为商业用房,是否需要经过上级主管部门审批?笔者希望大理大学对上述问题认真思考后再慎重作出决定。
稿源:荆楚网
(来源:荆楚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