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清华北大招生“掐架”背后的真问题
近日,北大清华两大名校争抢高分考生的种种消息引起了公众的高度关注。先是两所大学的四川招生组在微博上互相指责,称对方进行欺骗、花钱买考生等不正当行为,其后,又有记者拍到在广州执信中学,清华北大招生老师争拉高分考生,以至于将考生逼到墙角无法走动。一时间舆论哗然,认为此举斯文扫地,突破了教书育人的行为底线。
其实,无论是微博所反映的情况,还是照片所显示的场景,都已经不是新闻,也并非四川和广州所独有。像消息中所报道的情况,在各省市可以说普遍存在。在近些年高校抢状元、抢高分、抢生源早已经司空见惯的情况下,北大清华的“互掐”之所以还能引起公众的高度关注,一方面是北大清华本身的高度新闻敏感性使然,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这种招生体制已经到了不得不反思的地步。
生源对于学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论国内国外,各名牌大学之间,对于包括师生在内的优质人才,也是常常暗自较劲的。许诺丰厚的奖学金、夸耀己方的优势和专长、调侃对方的弱点和短板,这些都是再常见不过的手段。然而,君子爱“才”,取之有道。欺骗、花钱买考生显然已经脱离了这个“道”。规范招生过程中的行为,对招生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教育,这是上至北大清华,下至初中小学乃至幼儿园都必须高度重视的。
然而如果反思仅仅到此为止,仍然是不够的。事实上,在许多省份,在开始招生之前,北大招生组和清华招生组常常事先会有“君子约定”,如对于各校自主招生计划内的名单(北大称之为博雅计划,清华称之为领军计划),均相约“不许互相挖人”。然而,待到实际招生环节中,这种约定常常会被打破,于是你挖我,我也挖你,本来相对有序的竞争关系,就这样演变成了一地鸡毛。
规矩和约定为什么会被轻松打破?唯有压力和利益可以做到。学校给予分赴各省的招生人员定指标、定战绩,各单位各专业又以利益引诱之,社会舆论又往往助推这种状元情结、高分情结,乐于在一片哄抬声中作壁上观。种种压力之下,想“顶住”恐怕也难。
由于教育资源的相对短缺,直到今天,对考生而言,“一考定终身”还难有本质改变。对高校而言,衡量成功与否的量化标准也简化到了考生分数的直接对比。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了大量考生特别是高分考生的游移不决。加之高校间同质化的现象,君子爱“才”的高校,怎能不竞相冲到学生面前夸耀自己,甚至搞出盘外“高招”呢?
“互掐”令人难堪,更令人不得不思考我们的高等教育,是不是需要切切实实“清心正骨”?如果我们的大学各具特色,各有所长,考生的游移就会少一些,高招办的老师们也就不用费心尽力地“忽悠”了。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