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胡喻淇:高校更名需三思而行

2015年06月30日16:01 | 来源:荆楚网
小字号
原标题:胡喻淇:高校更名需三思而行

  近日,因泸州医学院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成为新“川医”,遭致老“川医”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不少校友反对,四川大学已向教育部正式提出行政复议。昨日,据四川大学有关人士介绍,教育部已派人到校听取意见。(6月30日《新京报》)

  近年来,很多高校改名崇尚高大上,追求院校级别和办学规模。泸州医学院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引发热议,特别是遭到老“川医”的强烈反对。那么我国高校更名潮的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利益驱使?面对五花八门的高校名字,我们又该如何擦亮眼睛,识破山寨大学的蒙人伎俩?

  泸州医学院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为什会遭到四川大学坚决反对,因为它触动了四川大学一个院系—华西医学中心的利益。华西医学中心在1910年始建,经历数次更名,最有名的名字是四川医学院,简称“川医”。而四川医科大学简称也是“川医”。简称雷同,引发更名背后的利益之争。首先,“川医”作为老品牌,有着很强的号召力。四川医学院是西南地区鼎鼎有名的医学院校,曾经的32届毕业生遍及世界各地。华西医学中心作为中国最早的医学综合性大学,教学资源丰富,有着很高的教学质量。“川医”是一块金字招牌,谁都想成为其品牌继承者。其次,更名导致老“川医”毕业生的苦恼,认为这是鸠占鹊巢,侵犯了他们的合法权益。他们在进行医学执业过程中换医院或者地方都需要提供医科大学毕业时的证件和成绩单,容易造成认知上的混淆,引起怀疑。老校友认为泸州医学院的更名是“搭名校便车”的行为,如果通过,会给中国的高校带来不好的影响。

  面对四川大学的强烈反对,泸州医学院的态度是改名属合情合理,是属于自我的一次升格,由学院变为大学,并且更名并不是重名,与四川医学院、华西医科大学都没有什么明显的类似之处,区别很大。同时作为更名的第三方,教育部的态度是所有改名手续过程完全符合国家规定,一切都合理合法。更名背后的利益之争,涉及三方都已明确表态,综合来看,其实,老“川医”毕业生意见大并不是针对泸州更名,而是学校多次更名引起反感,泸州医学院更名无疑是雪上加霜。至此,此次更名风波,把中国高校频繁改名的各种现象给拖出水面了。

  我国高校在过去六年间,有473家高校改名,比重高达23﹪。目前我国高校更名有四种情况:专科升本科学院改名、学院改为大学、学院独立改名和学院升格改名。隐藏在高校更名背后的原因有三:(1)是为了让自己规模扩大,争取更多的生源,原来的学院变成大学,有很多报考生尤其是信息不对称的边远地区学生容易相信。(2)升格为大学,教育部会拨付更多资源,省属院校会提供相对更多的好处。根据行政级别来划分资源,升格为大学后可以设置研究生点,申请更多的科研经费和其他方面的扶植资金。(3)有的高校更名是觉得自己的名字不够高大上,尽量避免名字里出现面窄的行业名称,学院升级,专业范围也要变大。

  随着高校更名潮的泛滥,高校盲目改名的弊端也日益显现。由原来的学院升格为大学,专业范围变大,涉及文科和理科,科目设置比以前多了,就给设置新的学科。因为大学是综合性的,不设置就不够规格,但是突然增加这么多科目,师资力量是无法在短时间内完善的,教学质量无法与本身就是大学的硬件设施相比。并且很多高校都放弃了行业校名,选择包含工业、科技、理工和工程等词汇的新校名,改变原来的专业特征,使其尽可能高大上,比如原来的地矿学院改成经济学院。

  我国自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后,很多高校倾向于追赶新的科技革命浪潮,使比较时髦的更能体现新技术新领域的行业取代传统行业。很多学院升格为大学后,抽调教学力量分散到很多学科,原来学院的强项和学科优势体现不出来,而新建的学科,无法达到教学水准,师资力量缺乏,由于定位不明确沦为平庸。我们必须明白,一个大学必须要有科学定位,满足社会需求,给予学生特色的教育,大学不应该是千校一面的。

  面对高校频繁更名的现状,我们应该警醒,我们的教育不该如此的急功近利。我们应该看到,我国现在的高校评价体系,缺乏对其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的考量,是高校发展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而且,我们现在很多高校改名,这种方式方法被大量的野鸡大学山寨大学借鉴去了,这是非常不利于报考生的现象,很多山寨大学常常利用家长以名择校的心理,在校名上耍花招,来获取家长的信任,如北京邮电大学变为中国邮电大学。因此,广大考生和家长一定要小心谨慎,以《高考填报志愿指南》为准,报考正规院校。

  稿源:荆楚网

(来源:荆楚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