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余祖欣:弘扬传统文化也须有“众乐乐”精神

2015年06月20日10:50 | 来源:荆楚网
小字号
原标题:余祖欣:弘扬传统文化也须有“众乐乐”精神

  端午节前夕的6月18日,正在湖南省儿童医院培训学习的39位非洲学院走进长沙廖家湾社区,向社区的大爷大妈们学习包粽子,体验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民俗魅力。由于语言不便,大爷大妈和非洲学员们只能不断地比划手势进行交流,现场趣味横生。(6月19日中国新闻网)

  笔者一早打开电视收看新闻,看这三十多位“老外”有说有笑包出了一个个“难看”的粽子,顿觉一番别样的端午祥和,端午节本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流传千年至今仍为华夏儿女所重视,而随着国际交流的频繁及中国文化的传播,端午节也和春节一样,受到了不少国家和地区人们的追捧与热爱。除了韩国、越南等“直系”影响,端午习俗也传到了美国、德国等地,不少外国人赛起了龙舟,或在当地华人的影响下一起参与到包粽子等活动中。

  中华文化如何“走出去”可谓是个老话题了,特别是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的今天,我们引以为傲的传统更为迫切地需要得到自己和他人的认可。其实,每逢传统节日,看到各国友人与华共庆,确实是一件振奋人心的事,特别是春节看到五大三粗的外国壮汉穿起了唐装,金发碧眼的欧美女性着旗袍踱步,外国友人夹杂生硬的中文拜年,更油然而生出不少民族自豪感。

  端午前夕,许多网友纷纷转发了一段文字“扫盲”,称端午是“毒日”,是悲壮之日,不能称之“快乐”,而要称之“安康”,对于这样的说法,笔者是报以敬意的,换位思考一番,虽然历经千年,端午的悲剧色彩已褪去了不少,但我们的纪念精神和积淀之重不可轻之慢之,正如清明节虽成了法定节假日,但其总是我们祭奠亲人、感怀逝者的日子,故而再是快乐,也不应太做声张,这,便是传统。不过,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走出去”而言,笔者却略有薄见,不少人曾说“外国人学中国文化是学到皮毛,乐一乐也就过了”,这本身就无任何不妥,正如我们乐于过“洋节”,圣诞玩乐一番,却不懂得祷告上帝;情人节送花秀恩爱,也未深究节日源头,文化的交流,本就有一种“取舍”成分蕴于其中,取的往往也只是映衬于当下之景的部分,传统文化于外国人所接受,并非一定就是被“去粗取精”,而是因时、因地、因人,被别人挑走了最恰当的东西罢了,虽然这些东西大多局限于表象,但其本身就已经达到了文化交流与传承的目的。

  正如这次在湖南的文化交流活动,非洲朋友们怕大多不懂得端午由来、节日风俗、注意事项,但其乐于“包粽子”这个简单的活动之中,哪怕语言不通也能与当地居民互动交流,作为一种象征友谊与文明的工具,一个小小的粽子,意义非凡。传统文化要重视,但并不是就要坚持一成不变,甚至一定要放大悲伤成分,史上投入江中的粽子,如今又何尝不是被摆上了餐桌;屈原投江的伤恨,又如何不是化作了满是“正能量”的爱国之情藏于我们心中?故而,我们弘扬传统文化,不论对内亦或对外,有一番“众乐乐”的心理应是好的,这决然不是对历史不敬,更不是忽视传统的轻浮,而是我们身处与当下,有了新的追求、新的方式,对于传统节日的继承与文化对外传播而言,都是有效且必要的,毕竟,人们乐于欢笑、不愿悲伤,把沉重的伤感装而不用又有何妨?

  传统须谨记,当下也不能偏从。我们每个人,就是未来的历史;我们生活的点滴,就是未来的传统。

  稿源:荆楚网

(来源:荆楚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