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留守儿童为何走向人生末路

2015年06月15日14:54 | 来源:新民晚报
小字号
原标题:留守儿童为何走向人生末路

  何小手

  何小手

  毕节4名留守儿童自杀身亡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围绕这一问题,过去几天媒体做出了大量的努力,起初一种颇具代表性的结论是经济贫困,这样的结论符合人们的思维惯性。似乎只要提到农村的自杀事件,结论就可往经济状况上靠,至于个体心态这类因素则往往不在考虑之列。

  此后当地政府部门推翻了这一结论,不久一篇题为《毕节服毒四兄妹的人生末路》的深度报道引发关注,它以《四兄妹服毒自杀调查:孤独杀死了他们,与贫困无关》的标题在朋友圈受到广泛传播。但这个看似新颖的结论也经不起考验,质疑很快出现,大家感慨为什么都急于下结论。

  其实不仅是媒体在追求效率,自媒体上大家同样试图依靠一己之力剖析这个悲剧,有人甚至从育儿角度来批评事发家庭家长的责任,一个大悲剧因此被简化为亲子话题,而且在网络上,这种角度的批评颇有市场。除此之外,涉及苦难题材,公益圈也是闻风而动。公益可以为留守儿童做什么?这是很多公益人的第一反应。不过一篇题为《中国公益人,我们没资格谈毕节悲剧》的文章给许多人泼了冷水。作者提到当年留守儿童闷死在垃圾桶事件发生后,贵州省都快变成爱心省,针对留守儿童的公益行动很快在该省各地开花结果。但根据他的观察,公益行动带来的往往只是“印着某某机构的书包,贴着某某商标的衣物”,对于留守儿童心态知之甚少,公益对于留守儿童而言徒有虚名,所起到的作用其实极为有限。

  任何草率的归因都显得没有说服力,任何试图力挽狂澜的个体都显得微不足道。对于“贫困论”,有人试图在其基础上做出修正,认为悲剧虽然并非由贫困直接导致,但大的根源其实还在于贫困,因为事发家庭的家长是出于改善家庭的目的而外出务工。这是留守儿童现象背后普遍的逻辑,父母只有通过走出去才能让家庭“后富起来”,如果考虑到这层背景,质疑他们为何不回故乡抚养孩子,无异于“何不食肉糜”。致富与养育子女成为矛盾的两面,两者孰轻孰重,要做选择恐怕并不容易,在此之外他们没有其他选择,或许才是悲剧的根源。

  上述分析视角相对广阔,它涉及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从外界的角度看,对贫穷个体的救助是相对容易的,可一旦悲剧根源不是贫困,或者说,这种贫困是由社会结构性因素导致的,那么问题就变得复杂起来。公益行动在扶贫方面往往大有作为,如今面对留守儿童,这一群体迫切需要的恐怕是“精神扶贫”,公益人可能难有作为。有人说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时代悲剧,这看似有将问题抽象化、扩大化的嫌疑,但它或许也更能解释,为什么舆论面对此次悲剧表现出如此强烈的无力感。

(来源:新民晚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