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高校师范生群体媒介素养现状

2015年06月15日05:24 | 来源:中国青年报
小字号
原标题:高校师范生群体媒介素养现状

  高校师范生是未来的中小学教师,他们的媒介素养水平将直接对中小学生产生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可以将高校师范生的媒介素养提升作为提高青少年整体媒介素养的切入点。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师范生群体的媒介素养水平尤为重要。本次调研以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师范生为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79份,并对18位师范生以及一线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

  当前师范生的媒介素养现状

  1. 媒介知识主要源于生活经验,科学的、系统的认知仍然缺乏。

  研究显示,有42.9%的学生表示知道是从事什么职业的人在制作新闻,但57.1%的学生表示不知道或说不清;有42.8%的学生表示知道为什么是某则(而非其他)新闻曝光,但57.2%的学生表示不知道或说不清;有49.6%的学生表示知道单个新闻中所呈现的问题并不代表整个社会的情况,但50.4%的学生认为单个新闻可以代表整体,或者说不清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有54.9%的学生表示知道新闻使用了哪些技巧来吸引大众的注意力,但45.1%的学生表示并不知道或者说不清;有46%的学生认为新闻的形式与内容是紧密结合的,但是在采访中没有学生能够清晰地阐明形式与内容是怎样结合在一起的。

  2.媒介能力基本能够满足日常需求,但分析、质疑能力有待加强。

  调查显示,在媒介选择上,学生可以依据不同目的而选择不同类型的媒体进行浏览,并且绝大部分学生都可以作出正确的选择。例如,在需要政府资料时,72.3%的学生会选择政府官网;在需要民意资料时,79.2%的学生会浏览微博微信;在需要学术资料时,92.8%的学生选择中国知网。在选择媒介后,学生表示自己收集资料的能力能够满足自己71.77%的需求。在媒介制作能力上,79.6%的学生表示在大部分或者一般情况下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进一步的调查显示,仅有23.3%的学生表示会分析大部分新闻的内容,12.7%的学生表示会分析大部分新闻的表述方式;18.5%的学生表示会质疑大部分新闻内容的真实性,14.9%的学生表示会质疑大部分新闻表述的真实性。

  3.能够辨证地看待媒介所带来的影响,但扬长避短的手段仍不明晰。

  ★ 媒介对个人发展的影响,58.3%的学生对新媒体正面评价。被访者提到益处在于:个性化获取信息;利于自我表达;获得正能量。弊处在于:接触到不良信息;影响学习、生活以及身体健康;个人信息存在风险。

  ★ 媒介对社会交往的影响,75.2%的学生对新媒体正面评价。益处在于:满足自己被关注和私人空间的需求;与他人联系省钱、快捷,也可与失联了一段时间的朋友重新联系;拓宽了人际交往。弊处在于:通过新媒体拓展出的人际关系流于表面;使人们的现实生活交往减弱,并让不会使用新媒体的人处于劣势。

  ★ 媒介对公民意识的影响,尽管有60.5%的学生对新媒体帮助自己了解国家大事、社会民生等持正面评价,但70.3%的学生对新媒体的监督、参与效果给予了中立或负面评价。益处在于:通过新媒体可以更快、更多地了解社会;对社会事务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弊处在于:通过新媒体(尤其是微信)不会了解太多的社会事务;只能进行有限的监督;参与质量不高且缺乏反馈。

  ★ 媒介对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83.6%的学生非常(比较)同意媒介知识的重要性,认为它能够开阔学生眼界、培养学生兴趣;87.7%的学生非常(比较)同意媒介能力的重要性,认为它能更好地与学生互动、提高课堂效率;89.1%的学生非常(比较)同意媒介意识的重要性,认为它会影响学生的媒介素养,同时也有助于教师紧跟时代。

  师范生所接受的媒介素养教育状况

  调研发现目前高校师范生的媒介素养教育非常缺乏,跟媒介相关的学习多集中在技术层面,没有与媒介素养相关的课程。

  1. 部分高校师范生完全没有接触过媒介素养教育,缺乏媒介素养意识,并且在教育实习的过程中并不关注相关问题。

  调查显示,76%的师范生表示自己并未接触过任何与媒体、传播相关的课程。此外有受访者表示,自己对于学生以及老师的媒介素养问题并不关注:“没有……不怎么跟(学生)他们聊网上的东西。”在被问到是否跟其他教师交流过相关问题时,被访者也表示:“没有交流过。”

  2.部分高校师范生对教学实习中的师生媒介素养问题有所感触和体会,但对于该类问题的解决基本基于经验。

  有受访者表示在实习中看到有学生对于权威(老师)盲从:“我在×××那边一个中学学习,主要是听初二学生的课,我觉得他们好像就有一些(盲从)这样的问题,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不够。”

  在被问到认为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时,受访者表示:“其实我觉得这个应该说比较难吧……因为他们现在已经是初中生了,好多现在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之类的已经有些成型了。要改变的话,还是挺困难的,只能是潜移默化地提醒一下。”

  3.一些高校师范生意识到媒介的重要性,尝试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媒介水平,但多集中于技术层面。

  调查显示,学生接触过的媒体、传播课程55%为计算机技术类,例如Photoshop、视频编辑等;31%为文化鉴赏类,例如影视与文学欣赏、大众文化等;仅有14%是新闻传播类课程,其中没有专门涉及媒介素养的课程。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目前我国在政策、教师资格考核上尚未有媒介素养的相关要求;高校师范生的培养方案内也并未涉及媒介素养的内容,而且高校也缺乏能够授课的师资;中小学里也尚未形成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明确需求。因此,在高校师范专业中也没有相应的体现。

  以高校师范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作为切入点

  高校师范生是未来的中小学教师,他们的媒介素养水平将直接对中小学生产生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可以将高校师范生的媒介素养提升作为提高青少年整体媒介素养的切入点。

  为此,在高师院校中,可以开设专门针对师范专业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这些课程应该具备如下特点:第一,与中小学教育实际情况息息相关,切实帮助师范生提高应对、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问题的能力。例如,帮助师范生了解如何通过媒介素养教育缓解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和电子产品、容易受网络上不良信息的影响、容易混淆媒介和现实世界等问题。第二,媒介知识、媒介能力与媒介意识并重。在媒介能力上,师范生应具备收集、分析、质疑、表达、制作媒体产品的能力。例如,有效收集资料的能力,不但能够帮助师范生更好地备课,还可以帮助他们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课题研究,提高其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有效制作媒体产品的能力,能够帮助师范生更为丰富、有效地向学生传递知识,提高课堂效率;在媒介意识上,师范生应将媒介素养与自身的发展、社会交往、公民意识、教师身份意识等结合起来。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