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金海观潮:大额存单“主打”市场化
■作为一个市场化的金融工具,能不能得到认可,也需要市场检验。持续推进利率市场化,促进大额存单市场发展完善,将使这一金融新产品变得越来越“亲民”
绝大多数人还很陌生的大额存单,或许在不远的将来,会成为普通百姓的理财工具。6月15日,农业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机构发行首批大额存单,意味着这一新生事物已经来到我们身边。
能够享受市场化的存款收益,如果需要用钱可以有多种方式变现,纳入存款保险保障范围……大额存单在收益性、流动性和安全性三者之间实现了有机结合,对于投资者自然有很强的吸引力。正因为此,央行近日发布《大额存单管理暂行办法》后,立刻在理财市场激起巨大回响。“大额存单将掀起理财冲击波”“颤抖吧,保本理财产品”,这些在网上流传甚广的观点,折射出大额存单的魅力。大额存单之所以在短时间内聚起高人气,归根到底,在于其从诞生之日起就被注入了强大的市场化基因。
发行利率以市场化方式确定,是大额存单的最大亮点。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已走过20多年,基本遵循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后短期、先大额后小额的路径。如今,债券和同业拆借市场已非常接近完全的市场化定价,人民币贷款利率也于2013年7月全面放开。有人将存款利率的放开称作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公里”。近一年,这一公里上的步伐也明显加快:去年11月央行将存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基准利率的1.2倍,今年4月20日继续扩大浮动区间至1.3倍,5月11日又上浮到1.5倍,并推出存款保险制度。大额可转让存单作为由银行发行的定期存款凭证,其利率由市场定价,表明存款利率市场化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虽然离完全放开还差“临门一脚”,但大额存单的出现,已经让市场化的存款利息回报成为可能。
活跃的二级流通市场,是大额存单发展的关键。从根本上说,大额存单是存款的证券化,离不开一个有活力的交易市场。这样的市场需要范围足够广的市场参与者,提供足够灵敏的价格变动信息。大额存单能够成为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原因不在于大额存单本身的利率水平高低,而在于它具有良好的流动性,不断变化的交易价格为市场参与者提供定价参考依据。根据央行管理办法,此次推出的大额存单,可以通过第三方平台转让,也可以根据条款约定提前支取和赎回,还可以用于办理质押。活跃的交易,在满足投资者流动性需求的同时,也将传递准确的市场信号。
从发行机制看,大额存单从一开始也实现了较高程度的市场化。以前的各种新金融产品,往往会经历审批、审核再逐步放开的过程。而大额存单的发行机构,只需于每年首期大额存单发行前向央行备案年度发行计划。具体什么时间点发、发多少,市场机构有相当的自主空间,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和自身经营需要择机而定。
当然,作为一个市场化的金融工具,能不能得到认可,也需要市场的检验,以及金融市场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投资者是否愿意购买、银行有无发行兴趣、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会带来什么影响,都有待观察。比如,如果风险和收益都相对较高的理财产品不能打破刚性兑付,大额存单的相对吸引力就会下降;如果银行没有吸收存款的竞争压力,有多大积极性提高负债成本、发行大额存单也很难说。此外,在发展初期,大额存单仍有较高的门槛,包括只在自律机制核心成员范围内试点发行,个人投资人认购起点金额不低于30万元等。持续推进利率市场化,促进大额存单市场发展完善,将使这一新的金融产品变得越来越“亲民”。
《 人民日报 》( 2015年06月15日 18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