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曲艺界新生代辈出

人民日报文化脉动:传统曲艺在复兴

王  珏  邓  睿
2015年06月11日08:53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青年相声演员苗阜(左)、王声受到欢迎。
  资料图片

  青年相声演员李菁(左)、何云伟演出剧照。
  资料图片

  中国的曲艺艺术渊源千年,它以灵活多样的表演、丰富多彩的内容、风趣幽默的风格受到人们的喜爱。历史上,一代代曲艺家留下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作品,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欢笑的同时又启迪着思考。近年来,曲艺界更是人才辈出,新生代涌现。曲艺这门传统艺术能够在传承中创新,秘诀何在?

 

  曲艺注入现代活力 

  曲艺艺术焕发勃勃生机

  每周六晚的北京新大都饭店内,由相声演员李菁、何云伟主办的星夜相声会馆总是座无虚席。在这个能容纳数百人的小剧场内,老中青三代相声演员为观众带来欢乐。李菁介绍,北京星夜相声会馆不仅在国内受喜爱,还在英国、奥地利、德国等多个国家和城市举行了相声专场演出,也受到了欢迎。

  近些年,如李菁、何云伟、苗阜、王声、高晓攀、王自健、田海龙、李寅飞、金岩……这些青年相声演员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传统曲艺带来了新鲜的血液。他们对新内容、新形式、新手段的不断尝试,给曲艺界注入了现代的活力。《满腹经纶》《这不是我的》《宅男剩女》等这些结合当下热点话题的作品,找准了艺术形式与新时代内容的结合点,有的甚至成为了文化时尚、生活时尚的代言。

  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姜昆指出,相声队伍的更新换代基本完成,不仅涌现了大量的新人,更出现了新的表达方式,他们融入网络语、脱口秀等多种形式,抛弃了一些诸如“铺平垫稳”“三翻四抖”等传统表达。

  与此同时,成都哈哈曲艺社、西安青曲社、北京大逗相声、上海品欢会馆等曲艺小剧场也在蓬勃发展。有效对接市场和观众的曲艺小剧场,受到了观众的喜爱和欢迎。中国曲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董耀鹏指出,小剧场的火爆与青年新秀的成长成熟密不可分,小剧场培养了这些青年曲艺人,他们的进步同样带动了小剧场的发展。

  随着新生代的涌现,曲艺队伍也日益壮大起来,曲协组织日趋健全。据统计,目前全国有中国曲艺之乡49个,国有专业曲艺院团约70家,民营曲艺院团近3000家,曲艺小剧场约500个,曲艺工作室约200个;中国曲协现有个人会员5590名,各级曲协共计约有7万名会员;全国各大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厂矿等领域的曲艺从业者在5000人左右;全国曲协组织系统的专兼职工作人员近1000人;全国曲艺从业人员已经达到30万人。“可以说,随着历代曲艺人的积极贡献,随着新一代曲艺人的茁壮成长,曲艺艺术正焕发出勃勃生机。”董耀鹏说。

  创新不丢传统 

  回归曲艺语言艺术本身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曲艺艺术传统的表演方式、传播方式也需要与时俱进,创新成了曲艺实现自身突破的关键。

  以说、唱为艺术表现手段的曲艺,为了弥补在电视、网络时代画面感、表现力的不足,进行了积极的创新尝试。比如通过春晚的平台而火爆走红的相声《满腹经纶》,来自陕西的青年相声演员苗阜、王声将当下的现象、故事和相声艺术有机融合,吸引了众多观众。而结合时尚元素、数字技术制作的曲艺微电影《中国style》讲述了鼓曲演员杨菲致力继承与创新结合的故事,目前的点击量已经突破25万。评书演员王玥波倾力打造的动漫评书《火影忍者》将评书艺术推广到更为年轻的一代,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这些尝试无论是表演形式还是内容创作,都抓准了观众的兴趣点,同时借助电视、网络等媒介的传播而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力。

  创新,并不意味着对传统的抛弃。近年来,“回归传统”是不少曲艺人的呼声。苗阜将《满腹经纶》走红的原因归结为对传统的回归和尊重。相声演员李伟建则多次呼吁关注相声的歌舞化现象,他认为,一旦人们分不清相声与二人转、小品、脱口秀的区别,相声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相声往歌曲、戏曲、舞蹈方向发展是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将使相声走向灭亡。相声演员要看到曲艺自身的价值,树立文化自信,彰显相声的文化特色。”

  “回归传统”被相声演员李寅飞理解为“回归曲艺作为语言艺术的本身”。他还表达了对未来相声发展的看法:“相声的‘魂’是‘语言的艺术’,无论未来具体形式如何调整,扎根语言的表达永远都不能丢。”

  “戏曲曲艺两门抱”的发起人谢岩是不折不扣的曲艺迷,目前他在全力恢复“全堂八角鼓”这一传统演出形式,“我们有义务让现代人了解和感受最原汁原味的传统曲艺。”谢岩说。

  此外,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演变而来的曲艺艺术,具有较强地域性特色的曲艺艺术,只有紧贴群众生活,才能找到创作的源泉、发展的根基。近年来,曲艺界不断深入基层。中国曲协“送欢笑到基层”活动已经形成了重要品牌。活动开展10年来,演出达203场,足迹遍布全国27个省市区,120个县、乡镇、村,演出场次达188场,直接观众人数超过215万人次,间接观众人数达到上亿人次。众多曲艺人在送欢笑的征途上,把欢声笑语送给了基层观众。

  正如姜昆所言,“曲艺要得到更大的发展、取得新的成就,传承是基础,创新是关键。只有不忘本来,借鉴外来,才能创造未来。”

  创作精品力作 

  与市场对接、与其他艺术有机相融

  对于曲艺行业未来发展来说,如何更好实现传承创新,创作精品力作,已经被提上了日程。

  行风是一个行业精神风貌与整体素质的体现,加快行风建设,出台相应行业规范措施是打造精品的重要保障。董耀鹏表示,中国曲协将进行多次专题调研和座谈,适时出台《中国曲艺工作者行为守则》,进一步提升曲艺工作者道德水准和职业操守,树立起“担当使命、扎根人民、创新求精、健康批评、崇德尚艺”良好风气。与此同时,如何更好地发挥中国曲艺牡丹奖的示范引领与价值导向作用,为牡丹奖获得者提供更为深入持久与积极有效的服务,也迫在眉睫。

  与此同时,各地曲艺界也在积极行动。被称作“曲艺之乡”的天津,仍在不停创新发展。曲艺氛围浓厚的陕西也于6月9日推出“2015年陕西曲艺作品创作提升行动”。活动分曲艺作品征集和评选、获奖作品研讨会、培训辅导、成果出版等4个阶段展开。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吴丰宽指出,希望通过活动让陕西曲艺不仅有领军人物,还涌现出一大批人才。

  要保持曲艺源源不断的活力,人才培养、教育至关重要。董耀鹏指出,就曲艺教育而言,传统师带徒的作坊式教育,难以解决诸如研究、编辑等高级专业曲艺人才的培养。而目前国内类似“苏州评弹学校”和“中国北方曲艺学校”等专业性的曲艺院校依然没有形成规模,远远不能满足数百个曲艺门类的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需要。辽宁科技大学与北京城市学院先后开设了曲艺方向的本科专业,但还是不能解决社会对于专业性曲艺人才的需求。“事实上,曲艺人才的匮乏,不只体现在创作和表演人才方面, 相关研究人才、编辑人才、经纪人才以及舞台美术人才、音乐设计人才等等,均需通过专业的教育和培训,才有可能产生出来。”董耀鹏说,提升曲艺人才表演、创作、评论能力,我们的曲艺界需要和教育部门联合,要做的还有很多。

  互联网时代,曲艺的发展同样需要互联网思维的介入。在一些网络电台的收听排行榜上,“相声”“说书”类栏目总是位居前列,这些由曲艺爱好者或专业团体开辟的电台栏目,吸引了不少网络上的粉丝。李菁表示,只有与时代相融,才能永葆行业活力,“在如今市场化、网络化的大背景下,曲艺界要学会在形式上与时俱进,在内容上吸收融合。”

  此外,精品的打造也离不开与市场的有效对接,与其他艺术的有机相融。日前,由李菁、何云伟主演的《我不是保镖》以舞台剧的建构融合了相声、大鼓等曲艺手段,凭借精巧的戏剧结构、令人捧腹的角色和剧情,让整场演出笑声不断,成为北京演艺集团五月演出季精心打造的又一力作。据悉,该演出季是北京演艺集团在去年推出的原创品牌项目,自2014年推出后便受到好评。与市场的有效对接不仅催生了一批精品剧目和曲艺新作,同时也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曲艺等传统艺术在未来依然面临着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情况。如何更好地传承创新,激发艺术活力,曲艺人任重道远。


  《 人民日报 》( 2015年06月11日 19 版)

(责编:王倩、文松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