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人民日报来论:单独补考体现机会公平

2015年06月09日08:45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单独补考体现机会公平

  江西赣州 钟冬兰

  据报道,高考前夕,海南省一名高三考生因见义勇为被歹徒砍伤,错过今年高考。海南省教育厅负责人表示,将向教育部专项请示,拟按照相关规定,并参照其他省份的做法,给予该考生单独补考和录取,不让其错失继续深造的机会。

  有网友认为,见义勇为本身就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再进行考试,似乎多余。加上,此前类似事例也不是没有,直接保送也未尝不可。不可否认,关键时刻见义勇为,说明该考生有着强烈的公德心,这种境界是考试考不来的。但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对于高考这项选拔制度,“逢进必考”是一条铁规,不论是谁都得通过考试渠道进行录取,受伤考生也不应例外。

  因此,对见义勇为行为进行表彰和奖励的同时,考试不宜省略,一码归一码。一方面,这是对考生的负责,通过考试,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成绩,选择适合自己的高校;另一方面,主管部门不违背原则,不乱开口子,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考生,这也是对机会公平的维护。

  

  秸秆禁烧重在疏堵结合

  安徽明光 武西奇

  又到小麦收获的季节,麦收后的秸秆禁烧问题,也随之浮现。在笔者家乡,小麦刚刚泛黄,各方就已草木皆兵:“战前”部署动员,醒目位置张贴盖着大红戳的“禁烧令”,配备高音喇叭的小车也来来回回进行宣传。即便如此,这段时间以来,田间“狼烟”还是纷纷燃起。

  禁令变废纸,是政府人员没有严防死守吗?并非如此。责任到人、下田盯控,他们这几天一个个忙得比牛都累。是老百姓不明白焚烧后果吗?那也未必,且不说白纸黑字、高音喇叭讲得清清楚楚,单是罚款等手段,就让不少农民尝到了苦头。

  要让秸秆“禁烧令”真正落地,光靠临阵磨枪可不行,关键还是要解决秸秆去处这一“终端”难题。一禁了之,让秸秆留在农田或堆在马路,不仅耽误农时,还会污染环境。如此,只会让群众陷入“烧了违法,不烧误事”的悖论。堵不如疏,无论是腐熟利用还是集中收购、用于发电,都是可资借鉴的办法。唯有疏堵结合,“禁烧令”才不会成为纸老虎。


  《 人民日报 》( 2015年06月09日 05 版)

(责编:王倩、文松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