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梁贻玲:86岁老人15次高考是否应该鼓励?

2015年06月08日16:25 | 来源:荆楚网
小字号
原标题:梁贻玲:86岁老人15次高考是否应该鼓励?

  6月7日,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拉开帷幕,在南京一处考点,现年86岁的考生汪侠手拄拐杖,在爱心送考司机和交警的搀扶下,第15次步入高考考场。“这次准备得挺充分,我不紧张,会尽自己最大努力。”面对今年的高考,汪老依旧乐观,从容。自2001年高考打破年龄限制以来,当年72岁的南京市民汪侠为圆他的大学梦开始参加高考,此后连续15年参加高考,每次都铩羽而归。(6月7日中国新闻网)

  一位86岁的老人,15年如一日地努力,其精神、其毅力令人叹服。实际上,多次征战高考的可不止老人一位:去年高考作文仅获29分的作家张一一,今年已是第五次高考;四川48岁的梁实今年第19次参考,被称为“高考最牛钉子户”;榆林考生刘敏慧正在征战人生中的第二十三次高考……从这些“大龄”考生的身上,反映出他们对大学梦的执着,但是这是否是值得鼓励的行为呢?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不能否认,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应该有梦想,老当益壮,不坠青云之志。但回归现实,应该清楚,成功的前提是找准努力的方向。看过这样的一个小故事,一个人热爱绘画,但他并没有绘画的天分。可是身边的亲人朋友鼓励他坚持,他也认为假以时日自己一定成为画家。于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他不停作画却没有在绘画上有所造诣,最终碌碌无为。这和多次参加高考的人何其相似!

  一次考不过可能是准备不充分;二次不过也可能是运气不佳;但第三次考不过就应该反思努力的方向是否正确了。我国的传统教育推崇“勤能补拙”,只要你足够勤奋,不断地反复练习,那么就会取得成功,很多历史人物都证明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可是却不适用于每一个人。

  汪老从医已近40载,但担心患者信不过自己的医术,希望用文凭证明自己。在笔者看来这实在没有必要,大学文凭并不能与能力划等号。从事实际的医疗工作多年,汪老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际操作都应当有十分丰富的积累,患者更在乎的是医生的能力几何而不是文凭“大小”。在如今的信息社会,汪老想要“充充电”并不是只有考上大学这一条路,许多知识可以通过书籍和网络来学习。

  孔子曾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应该有不同的理想和追求,一味执着于高考并不可取。人生有多少个15年呢?找准努力的方向,才能一展所长。

  稿源:荆楚网

(来源:荆楚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