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高考心灵鸡汤

2015年06月08日14:43 | 来源:新民晚报
小字号
原标题:高考心灵鸡汤

  何小手

  何小手

  最近几天是全国的高考时间,每年的这个时候舆论都有几个固定的关注点,比如考前各个学校的备考标语和温馨提示,地方为高考而特意制定临时的公共政策,而随着考试的逐步推进,语文作文题以及家长们如何维护考场秩序,肯定会成为舆论的热点话题。这样的舆论套餐没有任何新意,但无论是参与其中的考生还是围观的人们,对于这样一次考试都心存敬意。

  有关高考的诸多心灵鸡汤中,一种说法是针对高考的特殊价值。过来人谆谆教诲,论证读书与不读书者的命运差异,有两种对立的观点非常有趣,一种说读书比不读书好,强调那些未经过系统教育而成功的现象只是少数,多数人只能走教育成才这种常规路径;而另一种观点则列举旧社会名人和状元的社会影响力,结果往往显示那些名人是科举考试的落榜生,反而那些状元在考试中达到人生巅峰后便碌碌无为,泯然众人。后一种论证显然极不严谨,不过这也只是“善良的谎言”,因为作者并非要让考生放弃高考,而是让他们保持好心态,提醒他们即便考不好人生未必就此黯淡无光。

  可见,无论哪种论证其实都是基于高考的社会价值,对于多数人而言,这样一项制度是相对公平的,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个替代选项有着高考这样的普适性。

  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有机构发布研究报告,前几年比较受关注的是高考报名人数的五连跌现象,这两年情况有所好转,但研究者一直都在提示高考角色的变化,这其中有两种极端现象,一种主要集中在农村贫困地区,随着读大学带来的短期回报达不到预期,人们对高考的评价逐渐发生变化,“读书无用论”一度甚嚣尘上;另一种发生在精英阶层,越来越多的学生在高中阶段便开始出国留学。这两种现象都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可能反映了当下的细微变化,但是多数人其实只是处在这两种极端之间,他们必须重视高考,所谓的高考危机很大程度上只是人为制造的假象。

  社会对高考做出的动员和牺牲是否意味着高考制度没有瑕疵?当然不是,关注教育新闻的人应该清楚,在高考之前,今年的一大新闻焦点是衡水二中,那所学校发生的新闻总能引发外界对高考的批评。

  这是一种困扰很多人的悖论,人们既不满衡水二中那种高考流水线工厂,认为这种军事化的管理方式背离了教育的初衷,但是又无法置身事外,衡水二中代表一种现象,其他学校、考生只是在它的基础上打了一点折扣,高考大工厂覆盖全国几乎所有的角落。

  这种状况还将延续,眼下舆论又将展开对高考的批评,而对于多数人而言,只能适应高考这件人生大事,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它恰如赛场上一次重要的对峙,败者的失落映衬着获胜方的喜悦,兴奋与无奈的各种情绪都要释放。

(来源:新民晚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