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任性”改地名 何处载乡愁?

2015年06月04日18:53 | 来源:广州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任性”改地名 何处载乡愁?

  由千百年历史积淀形成的地名,不应以沉睡的姿态淹没于典籍,而应“活着”承载民族记忆。功利主义的短视目光,改掉的不仅是一座城市的历史积淀,更丢失了一个时代的记忆。

  “兰陵”“苍山”反复换、“襄阳”“襄樊”来回改,借用旅游景点名,争打“名人故里”牌……地名是记录历史文化的“活化石”,而近年来,一些地方出于各种各样的理由,造成千年古名朝令夕改,历史古城频遭易名。

  近日,民政部有关负责人在全国地名文化建设研讨会上表示,要抓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慎重更名,地名要“记得住乡愁”。重视地名文化就是重视国家与民族历史,“任性改名”改丢的不仅是“乡愁”,更是整个民族的记忆。

  不仅是客观符号,地名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名片和精神生态所指。目前,我国约有千年古县800多个、古镇1000多个、古村落10万多个,百年以上地名更是不计其数。

  然而近些年,一些地方出于各种目的,频改地名,甚至有些貌似方便、洋气的新地名、怪地名出世,部分蕴含人文韵味、精神图腾的老地名被挤下了历史舞台。有的名人、名企、典故也成为被“攀附”的对象。一些地方人士为本地积极动议:拟将贵州仁怀市改为“茅台市”,将河南鹿邑县改为“老子县”,将贵州水城县改为“夜郎市”。还有多地虽未改名,却争打“名人故里”品牌,甚至“西门庆故里”都被列入争抢名录。有的为讨吉利“祈福避邪”也改名。如有人以(江苏省)骆马湖谐音“落马”为由,要求改成“上马湖”。不可否认,一些地名改后为当地带来红利。以张家界市为例,改名后该市知名度一路飙升,但复制“张家界模式”带来的不一定是成功。

  由千百年历史积淀形成的地名,不应以沉睡的姿态淹没于典籍,而应“活着”承载民族记忆。功利主义的短视目光,改掉的不仅是一座城市的历史积淀,更丢失了一个时代的记忆。改地名除了增加政绩,还能“拉动内需”。改一个地名需新刻公章,制作新招牌和标志,印新文件袋、信笺信封、办公材料,或许还能增加就业岗位,甚至养肥承包商。所以说“任性”改地名实则反映了浮躁之风下的畸形政绩观。有些地名更改是出于历史原因,有些则因权力使用未被有效约束,仅将经济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地名、百姓缺乏足够尊重和敬畏。

  我国1986年就颁布了《地名管理条例》,要求地名管理应从历史和现状出发,“可改可不改的和当地群众不同意改的地名,不要更改”。其后民政部又出台《关于加强地名文化建设的意见》《全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等政策措施。要把保护地名文化纳入国家国土安全重大国策。要建立地名更改标准,申报核准前邀请专家论证,保证新地名有文化含量。此外还需要建立中国地名文化国家数据库,提高地名文化保护水平。

  (新华社记者彭卓、黄小希)

(来源:广州日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