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叶祝颐:“胯下之辱”是行为艺术更是谆谆教诲

2015年05月14日08:58 |
小字号
原标题:叶祝颐:“胯下之辱”是行为艺术更是谆谆教诲

  文|叶祝颐

  从古至今,中国人几乎都很难接受被人跨过身体的行为。这种“胯下之辱”,被认为是奇耻大辱。然而,前天晚上,武汉理工大学副教授张能立却自己主动趴在教室前门,要求学生“凌辱”他。老师的举动震惊了在场的150余名大学生。在这位教授的一再鼓励下,100多名学生跨过了老师的身体。此举是何用意?这位副教授解释:跨过老师,只是表象,传递的却正是这种敢于用科学真理否定权威、反抗权贵的精神。(5月13日《武汉晚报》)

  众所周知,胯下之辱是一种奇耻大辱。在崇尚人人平等的当下,教授要求学生赐胯下之辱,其做法并不值得提倡。但是换个角度看,副教授借助学生跨越教师,鼓励学生用科学真理否定权威,培养学生独立精神与创新意识。其动机是善意的。从学生反馈的信息来看,教授不仅没有因学生的“凌辱”失去尊严,反而赢得了学生们的尊重和赞赏。

  现代大学确实应该有一点怀疑精神。顾颉刚先生在《怀疑与学问》一文中提出:“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如果我们都迷信权威,固步自封,学术如何发展?大学精神如何弘扬?做学问如此,做人、做事亦然。

  我们曾经为泱泱中华五千年历史而骄傲,也为“四大发明”而自豪,但是进入近现代,我们的发明创造明显落后了。中国一直没有自己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曾是多少国人心中的隐痛。“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更是让人耿耿于怀。

  在应试教育的氛围中,填鸭式的灌输成了我们的教育主流,功利教育思想十分严重,中小学生学习的目的是升学;大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找个好工作,赚更多的钱;本科毕业就业形势不妙,接着读硕士,硕士不吃香,再读博士。学习依赖教材与参考书;考试评价迷信“标准答案”,做学问、写论文依赖前人的著述与成果,“剪刀加浆糊”、“复制加粘贴”俨然成了不少大学师生的通病。以至于大学学术不端事件屡屡曝光。在这样的学术语境中,学生除了应付考试,“制造论文”以外,独立思考精神与创新能力是比较欠缺的。

  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实际上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学校培养创造发明型人才的模式,二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在社会上发挥作用脱颖而出的机制。令人遗憾的是,无论是科研院所还是社会,都回答不好“钱学森之问”。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毕竟是外国的历史故事,仅凭副教授请学生“赐胯下之辱”的行为艺术也改变不了迷信权威的学术现状,但是张能立副教授用行为艺术挑战了传统教育观念。就此而论,我们应该为张能立点赞。正如张能立所言:“创新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进步的不竭动力,我们要创新,就要先突破‘怕人’的思维,用科学真理否定权威,不畏强权,这样,科学才能进步。”如果老师设计的“胯下之辱”行为艺术,能让学生有所启迪,有所思考思考,学会用实际行动追求科学真理,用真理挑战权威,推动科技创新与社会进步,也不失为一堂成功的人生之课。

(来源:齐鲁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