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叶祝颐:保送生制度如何成了特权制度?

2015年05月15日09:14 |
小字号
原标题:叶祝颐:保送生制度如何成了特权制度?

  文|叶祝颐

  尽管教育部要求收紧“保送生”推荐名额,但全国“保送生”的总量仍然比较大。记者在多个省市调查发现,由于存在自我裁量甚至暗箱操作空间,加上相关信息透明度低,以及高校面试存在“走过场”等原因,一些特殊群体将“保送生”渠道异化成为子女升学“捷径”的状况依然让人忧心忡忡。南方一所高校相关领导向记者透露,该校梳理总结10年“保送生”情况时发现,绝大多数“保送生”为厅局级领导干部的子女。(5月14日《北京晨报》)

  普通百姓一直对招生公平充满期待,对“拼爹”潜规则早有微词。大学生保送制度,是选拔优秀学生的一项制度设计。公平无疑是一个无法绕去的问题。虽说官二代中也有成绩优秀的学生,但是绝大多数“保送生”为厅局级领导干部的子女,保送制度背后闪动着权力的魅影,大学生保送制度如此变味变调,让人无法释怀。

  大学保送制度竟然成为权力的盛宴。权力保研对教育公信与广大考生的杀伤力可想而知。在我看来,官员子弟集体霸占重点大学的保送名额,实际上是对百姓子女平等升学权利的践踏,对公共教育资源的侵吞,这不仅影响到大众的朴素感情,更是突破了社会公平底线。

  本该考查学生素质、能力的高等教育资源,结果被官员子弟定向掠取,这恐怕用“权力通吃”来解释比较合适。《圣经》的“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官员子弟纷纷“保送”大学,正是对这种“损所不足而奉所有余”的“马太效应”的注解。

  官员子女享有保送特权,破坏了社会公平,伤害了招考公信力。公众自然有理由提出质疑,校方不仅要梳理保送情况,也有义务回应为何绝大多数“保送生”是厅局级领导干部子女的问题,并详细公开大学生的保送细节,主动接受公众监督与评判。相关官员及其子女也应主动自证清白,给公众舆论一个交代。

  同时,如何完善保送制度,遏制保送特权的问题值得探讨。招生腐败,“分数不够钱来凑”的教训太多。我们在肯定保送制度积极意义的同时,相关部门对遏制保送制度变形走样的问题,应作出周到的制度安排。对保送制度,制定明确合理、易于把握的评价标准,让保研程序在量化、公开的尺度下进行,十分必要。避免因评价标准模糊、程序不透明,滋生腐败隐患,造成教育不公。这既是对手握保送考核大权者的严峻考验,也是对相关保送制度设计公平合理性的检验。

  面对保送特权,不能下不为例,不能姑息迁就。也不能因为保送名额减少而放松监管。相关部门创新制度设计,给脱缰的权力套上笼头,痛下决心砸破招考暗箱,十分必要。“正义以看得见的方式体现”,对此,高校要把保送详细信息放在阳光下暴晒,自觉接受舆论公开监督。只有多管齐下,制度具有执行力,才能把包括保送在内的招生制度逐步回归公平公正的轨道。

(来源:齐鲁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