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茜:莫让“拼爹游戏”愚弄了教育公平

南方某高校10年所招保送生绝大多数为厅官子女。记者在多个省市调查发现,由于存在自我裁量甚至暗箱操作空间,加上相关信息透明度低,以及高校面试存在“走过场”等原因,一些特殊群体将“保送生”渠道异化成为子女升学“捷径”的状况依然让人忧心忡忡。(《北京晨报》5月14日)
我国从1984年开始实行保送生制度以来已经经历了31个春秋。近年来,作为高考辅助招生手段的保送生制度,却因频频曝出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的案例而屡遭公众质疑。一方面,保送生制度确实发挥了推动综合素质教育、选拔培养卓越性人才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却由于存在制度漏洞加之监管体系不健全,从而成为了教育不公平、不公正的“合法通行证”。关于“南方某高校10年所招保送生绝大多数为厅官子女”的调查结果,使得公众对于保送生作为“关系生”、“钱权交易生”等诸如此类“拼爹腐败”的质疑,又一次得到了“尴尬的印证”。这种“拼爹腐败”所导致的教育不公平,是在制度保护下披着“合法外衣”剥夺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使得没钱没权的优秀贫民学子还未竞争,就已经被淘汰。这种命运起跑线上的“隐性不公平”才是教育的最大悲哀。
近年来,尽管教育部对保送生政策做出了数次调整,以缩小资格范围、提高保送门槛来管控学生特长培养的功利性、减少徇私舞弊的几率性,以此保证教育的公平公正,但如果缺乏对制度弊端的追根溯源和对信息公开的严格监管,保送生政策调整仍将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笔者认为,要想从根本上杜绝“保送生拼爹乱象”所造成的隐性教育不公,首先要抓住保送生招录的三大环节,严把关口,规范工作流程。在保送生的推荐环节要统一遴选标准,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减少自我裁量和暗箱操作的空间;在公示环节,坚持信息公开不缺斤少两,将评审标准和程序向社会公开,不折不扣地落实“阳光招生”;在审核环节,严格把关,不走过场,将保送生的具体情况及亲属关系公之于众,全方位接受群众的监督。其次,高校要严把毕业关。对保送生实行宽进严出制度,避免保送成为学生“一步登天”的升学道路。既然高校已经为那些有特长的保送生在录取前开启了绿色通道,那么毕业时实行严出制度不仅是对宽进的一种检验,也是对那些因“被拼爹”而遭淘汰的优秀贫民学生的一种制度补偿。
稿源:荆楚网
(来源:荆楚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