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临储粮变“转圈粮”的症结源于外部监管缺失

2015年05月11日00:04 |
小字号
原标题:临储粮变“转圈粮”的症结源于外部监管缺失

  近日,辽宁、吉林两省个别粮库被曝出在政策性粮食收储和销售出库过程中以陈粮顶新粮,套取价差补贴。保护农民利益、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临储粮竟成了一些不法分子套取利益的手段,此事一出,引起舆论哗然。(5月10日新华网)

  众所周知,临储粮作为国家按照最低收购价预案收购新粮的一项战略举措,本意是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维护粮食市场的稳定。现在却演变为“硕鼠”们“旧粮变新粮”的“转圈”游戏:不去收购农民生产的新粮,而将国库中原有的陈粮在不离开粮库的情况下,通过与某些粮食加工企业的交易,“一拍一购”,让陈粮原地“转圈”后变为新粮,以套取国家的巨额价差补贴。

  “转圈粮”对粮食安全的危害显然呈连环效应:在“硕鼠”们赚得盆满钵满的同时,以陈粮充新粮的临储粮既让诸多粮食加工企业望而却步,严重影响了国家粮库信誉,又因持续占据库容,不但导致无法收购新粮,加大农民卖粮难度,还使国家不得不扩建仓容,增加财政负担:据了解,2014年中储粮总公司全年新开工建仓项目102个,总建设规模455万吨。同时,仍按新粮保质期储存的“转圈粮”,其粮食陈化的后果无疑将撼动国家粮食安全的根基。

  临储粮变“转圈粮”早已不是新闻,早在2013年河南省就查出“转圈粮”28亿斤,涉及粮食资金7亿多元。2014年,黑龙江仅在秋粮收购“转圈粮”专项整治行动中就核查处理涉粮案件249起。不过,“转圈粮”竟然反复再现,久治不绝,疯狂“转圈”,委实令人称奇。

  诚然,隐匿于国家粮库大大小小的“硕鼠”们,无疑是导致临储粮“转圈”的始作俑者。尽管国家多次重拳出击,但大都属于“亡羊补牢”:“硕鼠”虽然逮住,然损失已不可挽回。究其原因,源于粮食系统目前实行的自我监管体系,导致无法形成日常性的有效监管,国家粮食监管机制形同虚设。

  自我监管不是笑言,而是实实在在出自于国家粮食部门的一份督导检查通知:“中储粮系统作为国务院确定的政策性粮食收储主体,既是本次库存检查的被查企业,又是检查的责任主体之一。”正如一位粮食系统专家所言,中储粮在粮食监管中充当了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角色。可以说,这种近乎荒唐的自我监管,正是临储粮“转圈”不停的症结所在。

  其实,我们并不反对中储粮的自我监管,但充其量只能视之为内部管理环节,而国家粮食局一级的常态化监管却是不可或缺的。参与监管的力量,可以有中储粮、中粮、中纺等有关央企,也可以有地方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既可以统一抽检,亦可交叉互查。所谓常态化监管,即按粮食分品种定期轮换的时间节点(如:小麦3年,稻谷、玉米2年),进行包括从粮食竟拍到出入库等所有程序雷打不动的例行检查,尤其加强对入库新粮的检测,严防“鱼目混珠”及“以陈充新”现象。

  同时,除了行业内的相互监管及交叉互查外,发挥人大、政协、纪检监察等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的监督职能亦是值得探讨的话题。上述部门及新闻媒体,除了正常行使监督职能外,不妨在粮食轮换节点,把监管的目光聚焦在粮食安全方面,或可产生巨大的震撼力。

  治而不绝的临储粮变“转圈粮”现象或许还属个案,但其中暴露出的监管漏洞需要堵住,如此,才能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真正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文/徐甫祥

(来源:红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