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人民日报民生观:应该咋看“刷屏爱妈”

雅婷
2015年05月11日06:02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爱依旧、情仍浓,但独立性在悄悄增强。爱母伦理在新的坐标系上更加浓郁

5月10日,从早到晚,各种爱母文章、妈妈旧照、爱妈宣言刷了屏。最新段子也出炉了:“问:什么地方的儿女最孝顺?答:朋友圈。”

可是,不少人也都碰到过类似的求助帖:“天呐!我妈要加我朋友圈,怎么办、怎么办?!”马上就有达人解答:“分组啊,笨!”朋友圈带有分组发布功能,屏蔽爹妈的恐怕不在少数。

两种现象都存在,怎么看?

看似矛盾,其实恰恰反映了孝母、爱母行为在时代中的演进。

首先,时代虽在变,但爱依旧、情仍浓。举个简单例子,中国养老基本还是以居家养老为主。子女状况挺好,父母养老院养老,这种模式在西方也许不值得大惊小怪,但咱们就是觉得心里别扭。母亲与孩子的感情恐怕是国人心中最重的感情了。许多人对过洋节并不感冒,但母亲节到了,还是要借洋瓢敬自己的酒。朋友圈现爱母潮,根源在此。

同时,独立性却在悄悄增强。再举个例:手机上流传的“心灵鸡汤”可以测量大众心理,“爱孩子就要学会放手”之类的可不少;对共同生活的想象上,过去更崇尚“四世同堂”,如今流行“一碗热汤的距离”,觉得在身边而有空间最好。都市白领阶层对于独立的需求更强,于是屏蔽兴焉。

这两个特点的背后,折射着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

孺慕之情,源自天性,经过千百年的文化熏染,依然是中国人的内在心理基因,有着强大的惯性;同时,陌生人社会替代熟人社会之后,人与人疏离感增强,如何填补心灵的缺失?父母亲情,依然是重要的情感资源。爱母伦理,在新的坐标系上更加浓郁。

不同的是,农耕社会,孝母伦理更是承担养老功能、实现社会代际稳定的重要设置。人们通过年轻时支付养子成本,换取年老后无所依时的赡养。孝伦理是一种内在约束,使这种“跨时支付”得到了保障。现代社会,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个人收入能力的增强,大多数人拥有养老金、养老资产,“养儿防老”的保障作用在弱化,农耕社会的保险功能下降,工业时代的平等交流意识加强。父子多年成兄弟,母女犹如姊妹花,越来越成为新的佳话。

不管如何,继承爱,顺应变,让家庭更幸福,让社会从每个微观单位开始,都在互相爱的光辉下更和谐,是我们共同的目标。

《 人民日报 》( 2015年05月11日 13 版)

(责编:耿聪、文松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