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应看到景区假特产的长远危害

2015年05月05日00:11 |
小字号
原标题:应看到景区假特产的长远危害

  五一小长假期间很多人都在利用假期旅游,大家到了陌生的地方也都爱带点土特产品,好像在原产地买的特产都会物美价廉。不过也有些地方的特产市场,专门利用游客的这种心理设下了不少的陷阱。哈尔滨南极批发市场名优城的五楼专门批发东北特产,据央视曝光,这个市场里竟然用502粘出野山参,这些人参卖出去都是用来吃的。(5月4日《半岛晨报》)

  对于景区售卖假特产的行为,很多游客都曾遇到过,上当受骗的游客也不在少数,因为此类现象过于普遍,以至于像假银饰、假玉器等造假行为似乎已再难引发舆论关注的热情。而此次被央视曝光的野山参造假,因“502粘”“是用来吃的”这样的特性才又一次引发了公众的关注。吃进嘴里的无小事,但当景区可食用的特产造假也越来越多时,是否也会和假银饰、假玉器等一样,成为司空见惯之物?特产造假无疑是在不断挑战公众的忍受底线。

  特产造假作为整个造假产业的一部分,和其他造假行为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同样都是因为监管的滞后,给了假货太多的空隙可钻。有所不同的是,其他领域的造假,和山寨文化的兴起,以及一些消费者基于名牌效应,自愿买所谓“仿品”的心理有关。而景区特产造假则是直接欺骗,在导游和店家的煽动下,一些游客难以避免地掉入到了陷阱之中。

  对于景区特产造假这种明目张胆的欺骗行为,按理说,监管部门应该早早出击,避免更多的人上当受骗。然而,与造假的日益猖狂相比,监管却在不断失守。此次的“野山参事件”被央视曝光后,相信很快就能在当地引起一场整治行动。但景区特产造假不断挑战公众接受底线,在成为新闻热点后才能激活监管,这本身就已经凸显了监管的乏力。

  监管之所以陷入如此乏力的境地,恐怕还与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有关。502粘出野山参,只是众多旅游产业乱象中的一环,和强迫购物等行为一样,它的发生仍然是源于监管者的角色错位和经营者利欲放纵。对于很多景区的特产造假行为,当地景区管理者并非不知,只是出于所谓旅游收入增长压力,或与经营者有着直接的利益交换,而选择了默许和无视。

  除了对监管乏力的哀叹,笔者更为担心的是,特产造假的长远危害被严重低估,它不仅是对游客权益的损害,更损害着景区的形象和游客对当地特产的印象。在奸商眼中,大部分游客都是外地人,游玩过后就走了,反正能骗一个是一个。殊不知,在当下,全国景区特产雷同被公众屡屡吐糟,一个货真价实的特产,无疑是吸引游客消费的金字招牌。就以此次的野山参为例,它分布在我国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是地道的东北特产,造假带来了一些收益,但却破坏了这一特产的美誉度,进而对当地旅游业整体产生负面影响,这岂不是得不偿失?

  至此,当地的旅游主管部门需要做的,或许不仅是就“野山参造假”一事对商家进行整顿,更需要对自身的工作作风问题进行整顿,并且有关旅游产业健康发展的长远视角也该得到更新。

  文/寇宇龙

(来源:红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