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北京晨报:被惹怒的男司机为何如此残暴

蔡辉
2015年05月05日01:22 | 来源:北京晨报
小字号
原标题:被惹怒的男司机为何如此残暴

  施暴男司机也是正常人,换个情境,他的态度也许截然不同,但表面的平静无法弥平深处的裂痕,要防范类似恶性事件的爆发,只能在种种基础问题上做足文章。

  因行车被别,借口“孩子被惊吓”,愤怒的男司机逼停变道车,将女司机暴力拖出,几次猛踢其头部……一段35秒来自成都的最新视频震动网络。据悉,打人司机已被公安机关拘留。

  打人违法,属于常识,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个底线却常常被突破,在该突发事件背后,隐含两个短板,一是守法成本高,二是文化约束不足,这应引起充分重视。

  打人司机本是受害者,按正常程序,他应逼停肇事车、报警、调取录像证明,而最终结果,往往批评两句了事。费半天劲儿,所得有限,已致受害者自彰武力,“以私刑替代公法”。

  私刑实施简单,成本低,效果立显。私刑解气,但包含着两大不公,一是永远是强者实施惩罚,弱者只能自认倒霉,二是惩罚与过错间往往不匹配,普遍存在罚大于过的现象。

  应该警惕的是,私刑与公众的阴暗心理相激荡,造成一种错误舆论,比如“对这种人,就得这么治”“帮他爹妈教育教育他”“不打不长记性”“揍他是对他负责”等,这就给施暴者授予了一层道德光环,让他们觉得打人才是“够面子”“英雄气”“真汉子”,就算后悔,也止于“太冲动”“有点过了”的层面,言外之意,打人没错,只是不该打那么狠。

  中国社会正在转型期,不得不背负起传统的沉重负担,大多数成年人都有童年被施暴的经历,或是肉体的,或是语言的,因为无法避免,只能将其合法化,造成“暴力=教育”的扭曲心理,打人成了高人一等的标志,所以当生活中遭遇压力时,我们很容易选择暴力渠道来宣泄。

  要解决这一问题,最终要靠创造更好的环境,让我们的孩子在没有暴力的环境中成长,以养成他们更健康、更阳光的人格,但这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而作为短期解决方案,就需要教育、文化、传统等充分发挥其约束力。

  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过于偏重应试,传统亦遭长期割裂,如文化再无作为,自然会陷入难局。

  从文化看,当下最大瓶颈在于许多人只知“人性善”,昧于“人性恶”,很多人坚信自己本性真诚、善良,意识不到自己也可能成为魔鬼,将日常的欺骗、嫉妒等,视为人人都有的小问题,因而忽略了修身功夫,这固然带来积极乐观的性格,可一到关键时,也会出现情绪失控的问题。

  相信在生活中,施暴男司机也是正常人,换个情境,他的态度也许截然不同,但表面的平静无法弥平深处的裂痕,要防范类似恶性事件的爆发,只能在种种基础问题上做足文章。

(来源:北京晨报)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