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李然:借调旗号下可别暗藏“猫腻”

2015年04月29日11:02 | 来源:荆楚网
小字号
原标题:李然:借调旗号下可别暗藏“猫腻”

  工资、编制在原单位,工作却在另一个单位,这种特殊的人才流动方式被称为“借调”。在一定意义上,借调对促进人才交流、提升基层人员业务能力具有积极意义。但是,近年来借调变得越来越随意,借调人员越来越多,借调时间越来越长,借调形式花样百出,由此滋生出懒政、怠政等“机关病”,有的更暗藏腐败,对转变政府职能、提升行政效率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在基层干群中备受诟病。(4月27日中国新闻网)

  干部借调现象,从中央到地方普遍存在。借调作为一种特殊的机关工作人员流动方式,存在一定合理性。一般而言,由于上级机关临时性工作任务增大,从下级抽调工作人员进行支援,本无可厚非。然而在具体实践中,乱“借”之风愈演愈烈。借调太过随意,则背离了行政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方向。

  有打油诗调侃借调乱象,说的是“一纸调令吃八方,多少猫腻此中藏。”事实上,由于相应的制度缺失,部分单位借调干部连一纸调令都不用,仅仅停留在“口头通知”、“电话告知”层面,不出具正式文件,借调往往仅凭领导一句话,借调谁、如何借调、借调时限等全凭领导说了算。这类型的借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随意性,极易导致借调权的滥用,甚至由此产生借调腐败。

  各级党委政府其实一直都在清理借调人员,也为之发了无数回“红头文件”,但借调乱象却一直像割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长一茬,难以根治。归根究底还是因为没有划出制度上的硬杠杠,让借调顶着相当模糊的所谓“正当理由”得以在机关单位中愈演愈烈,甚至能够为某些暗藏的猫腻来遮羞,为一些“关系户”进入上级单位提供了看似符合规定的捷径。

  要让借调不成乱借,切实为工作助力,必须要规范借调人员管理制度,明确借调人员所承担的工作及借调时限,临时或重大工作完成后借调人员须及时回原单位上班,而不能一借不还,抽空基层精干力量。此外,对于那些打着借调旗号安排关系户工作的,必须要严格清理整顿,强化监督问责,以提高违规成本来消灭借调过程中的种种权力腐败隐患。

  稿源:荆楚网

(来源:荆楚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