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员额制不能让年轻人“就地卧倒”(问政)

——上海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姜平谈司改试点

本报记者 黄庆畅 郝洪
2015年04月29日06:2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4月23日,上海市召开全面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提出在经过前期9个月先行试点探索后,在全市全面推开司法体制改革。上海司改先行试点有哪些亮点?其试点效果如何?如何看待司法人员的流动?就这些人们关心的热点话题,记者采访了上海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姜平。

  记者:上海8家先行试点单位的入额法官、检察官名单公布了,中央明确员额制比例不超过39%,请问上海把“入额”比例确定为33%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姜平:法官、检察官纳入员额管理,实现人员的分类管理,目的是让整个法官、检察官更职业化、专业化。以法官为例,以后就不再承担以前不该由法官承担的一些任务:庭前调查、证据交换、法律文书起草等等事务性、辅助性的工作,让法官有更多的精力研究审判工作。这一人员结构的调整,有利于提高审判工作效率,提高审判工作质量。

  确定33%员额比例,是按照中央司法体制改革的要求,基于上海法官、检察官队伍的现状以及案件审理状况,经过反复测算、认真核算而得出的,审(办)案人员、司法辅助人员、行政人员分别占司法队伍的33%、52%、15%。从8个试点法院、检察院的实施效果看,这样的比例是合理的。

  记者:先行试点中,上海为什么不用足员额?

  姜平:员额制是改革中最艰巨的任务,33%员额制必须严守,并且预留一定空间为年轻人成长。如果现有审判员、检察员全体入额的话,未来年轻人就没有了空间,不利于改革。因此我们非常明确,已经是审判员和检察员的至少10%的人不能入额。改革就是要让一线办案的司法人员入额,也让更多年轻的、优秀的助理审判员、助理检察员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进入员额,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为什么员额制控制这么紧,就是给年轻人以职业发展前景。同时,如果我们一次把员额用完,那么到明年后年才够条件入额的法官、检察官还有什么希望呢?他们看不到自己的职业发展前景,这支队伍怎么带呢?

  记者:员额制改革,会不会加重法院、检察院案多人少的矛盾?

  姜平:行政人员比例规定是15%,第一轮改革试点下来,不到12%。配置法官、检察官员额遵循的基本原则是4句话:一线办案部门,重点配置;二线办案部门,适度配置;司法辅助部门零星配置;司法行政部门不再配置。

  员额制改革并没有减少法院、检察院人员总数,而是改革了人员结构。过去,法官、检察官做了很多原本不应该由他们承担的工作,人员混岗、混编,职责不清。员额制改革,实行人员分类管理,让法官助理、检察官助理和书记员等承担大量的司法辅助工作,更专业化的职业分类,更专业化的职业人才培养,显然对提高审判工作效率和审判质量是有帮助的。改革实践下来,8个试点院并没有加重案多人少矛盾。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上海法官、检察官遴选(惩戒)委员会的情况。

  姜平:法官、检察官遴选(惩戒)委员会,是上海司改试点的又一亮点。遴选委员会是专业化遴选程序,把关专业化,反映职业能力,是职业化的否决权。也就是,这个委员会有权否决不具备职业能力的人进入法官、检察官队伍。

  在这次试点中,法院报给的遴选名单要求按1.2∶1的名额报,由遴选委员会从优遴选。遴选委员会就否决了7个法院、检察院报上来的5年没在一线审判工作的人员。这样的遴选程序,就是希望把有限的员额向一线倾斜。

  记者:近日有媒体报道,上海有一些司法人员选择辞职。对此,您如何评价?

  姜平:政法系统干警流动率和公务员流动率,大体保持差不多比例。小数据分析,法官流动率这两年相对高些,这是由它的岗位性质决定的,改革中没有出现大批法官、检察官流失现象。

  法治中国建设呼唤法治人才,在推进法治化进程中,律师行业、各个企业、政府机关对法律人才的召唤,都会导致法律工作者流动的可能性。法院系统流动人员的40%以上是流向党政机关。这是好事,党政机关有更多的法律人才,这是法治的进步,也是正常的流动。当然,我们要通过各种措施尽可能留住办案第一线的骨干。


  《 人民日报 》( 2015年04月29日 13 版)
(责编:宋煦冬)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