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治沙讲科学 苦干加巧干(专家视角)

武卫政
2015年04月18日04:00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沙进人退之时,是逃离家园还是主动作为?人类对待自然,除了不过度索取,还包括不屈服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像谷文昌们一样,努力改善生态

        

  3、4月份,我国西北、华北地区往往有几次沙尘天气,风沙一起,防沙治沙备受关注。

  最近,本报推出重头报道,追忆“四有”书记谷文昌。谷文昌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非常丰厚,其中之一是防沙治沙的宝贵经验。这也让人联想到当年焦裕禄在河南兰考治沙,山西右玉县19任县委书记接力植树造林。这三个地方分别位于东南沿海、中部内陆和北方地区,治沙都取得明显成效,给我们许多启示。

  县委书记高度重视防沙治沙。谷文昌到东山时,东山是个“沙滩无草光溜溜,风沙无情田屋休”的荒凉沙岛,经过调查研究,他认定“挖掉东山穷根,必先治服风沙”,这一想法被写进东山县第一次党代会决议:“十年内全面实现绿化,根本解决风沙灾害。”焦裕禄到兰考后,了解到当地人深受沙、涝、碱三害,县委为此做出治沙、治涝、治碱的规划。右玉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张荣怀,提出“右玉要想富,就得风沙住;要想风沙住,就得多栽树;要想家家富,每人十棵树”,拉开了绿化右玉大地的序幕。

  尊重自然规律,讲究科学治沙。治沙要靠造林,这个道理说起来简单。造什么林,怎么造林,却需要艰苦探索。东山造林,把相思、苦楝、黄桦等几个种树轮种了个遍,无一成活。后来试种木麻黄,起初也不顺利,技术小组坚持搞试验,详细记录气温、湿度、风向、风力,适时解决问题,终于把9株木麻黄变成20亩丰产试验林。兰考治沙,焦裕禄总结得头头是道:沙区没有林,有地不养人;造林防沙,百年大计;育草封沙,当年见效;翻淤压沙,立竿见影。

  一任接着一任干,咬定治沙不放松。东山从1950年开始治沙,屡败屡战,到1962年全岛尽披绿装,人种树,树保地,地生粮,粮养人,从此享受生态红利。右玉治沙,无论政治风向如何变,主政者始终抓住造林不放松。治沙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党委、政府把治沙作为长远目标,领导干部冲在治沙前线,群众积极参与造林,营造出浓厚的生态建设氛围。时间长了,群众从中尝到甜头,得到实惠,认识到生态保护与生存发展息息相关,更加自觉地植绿、护绿,形成良性循环。

  客观而言,东山、兰考、右玉这些地方造林治沙,是被当时“沙进人退”的局面逼出来的。沙进人退的地方,以前必然宜居,否则先人不会选择到那里生存发展,后来沙害频仍,有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条件变差的原因,更有社会动荡、人口增加、毁林开荒、湿地破坏、过度取用地下水等人类不合理活动的原因。沙进人退之时,是逃离家园还是主动作为?人类对待自然,除了不向自然过度索取,还包括不屈服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像谷文昌们一样,努力改善生态。

  谷文昌生活的时代,还没有生态文明这一概念,但谷文昌们对人与自然如何相处有基本的认知,他们用行动改正前人的错误,向自然还了债。当今时代,建设生态文明成为党的主张、国家意志,县一级地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沿,县委书记、县长们对此须有清醒认识。生态退化的地方,当痛下决心,着力休养生息;生态条件好的地方,当备加珍惜家底,变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断不可崽卖爷田不心疼,做出推平林地上项目,占用湿地建工程,毁掉草场搞开发等破坏生态的蠢事。


  《 人民日报 》( 2015年04月18日 10 版)
(责编:王吉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