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慢行系统突破“最后一公里”

广州观察
日前,在公咨委座谈会上,广州市多个部门“局座”,与市公咨委委员们一起就广州推行慢行系统“热辣对话”,碰撞出很多“火花”,为广州建设“慢行系统”出谋划策。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广州市公共交通建设和发展有很多令人注目的成绩——多样化公共交通体系逐步建成,2013年底成功入选国家“公交都市”创建城市。其实,早在2013年,就有权威研究部门对广州的公共交通成绩提供了确切的数据:广州市已开通地铁线路9条;全市开通公交线路1043条;开通12条水上巴士航线……贯通东西要道的BRT成绩更可喜,这不,广州BRT网络拓展也正如火如荼进行中。作为市民更切身的体会便是,搭地铁方便了,地铁车次密度高了,小区接驳地铁的巴士多了,长距离的公交线路越来越多,只有你想不到的地方,没有到不了的远方;道路拥堵程度减弱,空气污染明显改善。
但与公交接驳、地铁网络铺设的成绩相比,广州的慢行系统发展就相对有些缓慢了。虽然在2010年,就推行了BRT沿线公共自行车系统,共投放5000辆公共自行车,设有110多个服务点,但在破解“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上依然力有不逮。由于市内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并非由同一家经营,有些公共自行车租借站车多人少接近废弃,有些租借站车少人多,欲借不能。借车还车手续繁琐,既要押金又要身份证,更有不可异地借还的问题。除了公共自行车项目,道路建设也大有进步空间。目前广州城区不少两车道马路没有自行车道,不少人行道宽不过1米。通行难、停车难、不方便、不安全等诸多问题制约了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发展。
打造慢行系统无非要理顺两个问题,一是经营管理,二是道路与细节配套。在经营管理上,杭州有不少值得借鉴的地方。他们的公共自行车系统网点已经多达2000个,近6万辆车,他们还寻找出一条运营的好点子,通过广告位出让来获得商业合作,完成“养车”平衡,再依托西湖的旅游资源打造杭州骑车地图,得益的除了是市民,还有游客和杭州的城市形象。在道路与细节配套上,台湾地区的经验值得借鉴。在台湾,公共自行车遍布每一个捷运站,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租借方便。即便你是第一次去台湾,也不用到指定地点登记,只需要刷一刷你的信用卡预授权就可以完成你“大脚八逛台湾”的梦。而且每晚在固定时间都会根据网点的自行车剩余数量进行合理调配,并回收有问题的车辆。更让人舒心的是,他们到处可见自行车专用道,不用与大车争道给予骑行者最大的安全感。
广州一直是个学习能力强,效率高的现代化城市。作为市民,不妨给予政府相关部门时间,同时要以“从我做起”的姿态来维护这个“慢行系统”,在租借自行车的时候爱惜自行车,按时归还,在骑自行车的时候遵守交通规则,只有政府和市民配合好,才能让好结果可期。我相信,在合力之下,广州上班族的“最后一公里”会被完善的“慢行系统”所攻破;广州的爱骑一族不再为自行车停放、道路危险而忧心。而来广州旅行的游客,更是可以轻易地骑着自行车环绕珠江畅行CBD。
(王睿)
(来源:广州日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