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十年铸大典 千秋广州魂

2015年04月09日05:36 | 来源:广州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十年铸大典 千秋广州魂

  社评

  《广州大典》是一座连接了广州过去与未来的桥梁。站在桥上回望,广州波澜壮阔的发展征程激励人们前行,那是广州人的精神家园;站在桥上前望,广州更新更美的未来图景已在眼前,需要我们用自己的双手将其一一实现,这正是这一代广州人的光荣与梦想。

  本报评论员

  2005年4月30日,《广州大典》编纂工作正式启动;昨日,《广州大典》十年编纂总结会议召开,宣告涵盖经、史、子、集、丛五部分的《广州大典》即将出版完成。全体编纂人员用十年时间汇总了纵跨上下2000多年历史共4064种文献,让广州历代文献再生,留住古城的根和魂。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我国素来有修史的传统。广州是一座有2200多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座城市丰富的历史记录无疑是一份珍贵的文化宝藏。长达10年的《广州大典》编纂过程,其实就是广州寻找自身历史文化渊源、厘清自身发展脉络的过程,这部巨著将成为广州更好地走向未来的“根”和“魂”。编著这样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所付出的努力和艰辛可想而知。《广州大典》着眼于搜集整理和抢救保护文献古籍。这些历史材料散落在官方或民间、国内和国外的各种材料中。《广州大典》汇集跨越2000多年历史的4000多种文献,可谓是十年来政府部门、专家学者等辛勤付出的汗水结晶。自从2005年编纂启动以来,推进《广州大典》编纂工作连续多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正是十年如一日的努力和坚持,才成就了这部巨著。

  一者,《广州大典》传承岭南文化,是对历史的交代。生于斯长于斯的广州人,首先应当了解广州的文化历史,有了跨越时代的感触,才能深刻地感知这座城市的历史气息和人文传承。广州是岭南文化中心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近现代民主革命策源地、当代改革开放前沿地,这座城市的历史印记需要通过一个载体来为今人了解,《广州大典》正是这一载体的绝佳形式。通过收录海内外图书馆藏和散落民间的史料记载,许多难得一见的珍贵文献在大典中展露真容,后人要了解广州的“前世今生”,完全可以在《广州大典》中按图索骥,找到最原汁原味的记载。此外,《广州大典》还将南海、番禺、顺德、东莞以及港澳等地史料,系数纳入其中,使得这本大典不仅凝聚了广州人的地方记忆,更是岭南文化大家庭的共同记忆。

  二者,《广州大典》贯通古今,是广州走向未来的指引。“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撰写历史是为了追随时代的足迹,寻找广州未来发展的前路。之所以说《广州大典》是广州走向未来的“根”和“魂”,正是因为史料背后的文化积淀,才是真正塑造广州城市文明以及广州人共同价值观的内在动力。只有立足过去,才能展望未来。举例而言,目前广州正在建设岭南文化名城,建筑风格、天际线风貌等规划指标,都要与广州的岭南文化特色相结合,与文物古迹保护相结合;公众关注的水环境治理,也必须要摸清广州的水系变迁历史,以打造有岭南风味的岸线、水体等城市景观;今天广州推进依法治市、倡导社会诚信建设,我们也可追根溯源,看看历史上广州人的务实、讲规则、讲信用等好传统是如何形成的;再如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广州也要挖掘好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的历史渊源,在与丝路沿线国家的交往中打好文化牌……广州上下2000多年的历史,其实就是一笔造福后代、开启未来的无价宝藏。

  《广州大典》是一座连接了广州过去与未来的桥梁。站在桥上回望,广州波澜壮阔的发展征程激励人们前行,那是广州人的精神家园;站在桥上前望,广州更新更美的未来图景已在眼前,需要我们用自己的双手将其一一实现,这正是这一代广州人的光荣与梦想。

(来源:广州日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