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与《论语》的冰城奇缘(一捧书香)

昨非
2015年04月05日02:00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高三那年,因为一个倔强的决定,少年与清华北大失之交臂。高考后填志愿,少年誓死不从父命留在家乡念书,将自己发配到了北国冰城,独自舔舐人生的第一次创伤。

  冰冻三尺,举目无亲。

  还好,少年出乡关时,随身携带了两本书,《论语》和《红楼梦》。

  与《论语》结缘,还是因为初中课本中学过“《论语》十则”。在少年心里,整本教材中,只有这十句话真正有内涵、有劲道,穿越数千年,仍凛凛然有精神。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少年憋了口气:活就要活出个样子来,松柏就是自己的楷范。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孔夫子就是这么教导我们的。人穷志不穷,咱依然是响当当的英雄。有没有本事,是自己的事;有没有机遇,是老天的事——各管各的一摊,所谓“尽人事而听天命”,夫复何求?!

  “尽人事”可不容易。少年铆足了劲。室友跟少年开玩笑:“兄弟你真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啊!”早起的时候,整个校园只有鸟儿在放歌,少年开始了晨跑和晨读——晨跑润身,晨读养心;晚上寝室熄灯,兄弟们都睡下了,少年仍在通宵自习室埋头苦读,从《平凡的世界》到《穆斯林的葬礼》,从《国史大纲》到《士与中国文化》。少年淡然一笑:“兄弟我是既不见首也不见尾。”

  十年前,少年以应届生第一名的战绩杀回清华材料系。为了感谢清华兄弟考研期间帮忙找资料,专门请他吃了顿饭。饭是吃了,心却沉了。少年问清华的那位兄弟,这几年有何打算?那位兄弟答道,混呗,能有啥打算!

  少年回哈工程后,跟《青春校园》的同仁分享时,义愤之情形于言表:“清华北大的学生都没有志气,这天下如何得好!”同仁劝慰道,也许是他自谦随口一说而已。少年气稍平,但仍为昔日同窗之毫无志气惋惜不已:清华北大的巨大光环,是前辈学人努力奉献逐渐造就的,吾人万不可只是顶光环而不出力,至少,不能拉低平均水平吧!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少年不敢有孔夫子此等志向,然而,做一个“志于道”的君子,这个抱负还是有的。“言学便以道为志,言人便以圣为志”,这是5年前进入北大读中国哲学专业的博士后知道的,宋儒说中了少年的心事。

  对少年而言,《论语》不仅可以唤醒心底的志向,更能指示为人处世的方法。

  少年不仅每学期拿一等奖学金,还担任了从班级到学院再到学校等层面的团干部。校刊《青春校园》的执行主编,一干就是一年。少年彼时亦沉浸在宝玉黛玉的世界中。编辑部的属下多为女孩,少年每次都不忍心让女孩冒着严寒给自己送稿子,而是亲自跑到各个“公主楼”下等稿。有时编辑部聚会,个性强的女生会给他开目无长上的玩笑,大家都很尴尬,少年则“匿怨而友其人”。

  没有架子是美德,但不重礼仪就是缺德,这是少年后来慢慢明白的道理。“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君子应当有威仪,应当稳重,不然,毛毛躁躁,所学的礼就不牢固,就会让人轻慢乃至狎昵——宝玉可不是谁都学得来的呢!“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君子之风当如是。

  保持符合身份的威严,这是对自己好,也是对他人好,不然,自己爽然若失,他人也不能借以观德。“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内心敬慎,与人谦恭,方为待人接物长远之道。


  《 人民日报 》( 2015年04月05日 06 版)
(责编:刘军涛、宋煦冬)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