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今日谁来当“伯爵”

2015年04月04日15:16 | 来源:新民晚报
小字号
原标题:今日谁来当“伯爵”

  朱绩崧

  上海文化界本周出了一件低调的盛事:由我国外语界泰斗、复旦大学陆谷孙教授主编的《中华汉英大词典》上卷征求意见稿面世。说“低调”,因为并无媒体大肆炒作,只是“一直在黑暗隧道里爬行的编者们即将看到洞口的光亮”;言“盛事”,则是在当前国力持续强大、对外交往密切的大背景下,该书之杀青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身为英语教育与英汉互译的工作者,我深知,中国辞书此前的一大遗憾就是没有一本“趁手”的汉英词典,通行的作品不是收词太少,就是释义欠精。陆先生老骥伏枥,继两版《英汉大词典》声重鸡林,又以毕生汉、英双语的深厚功力,焚膏继晷,历经寒暑十五载,终成此卷满目琳琅,连篇珠玑,一举将汉英词典的编纂水平推到了称雄宇内的新境界,既旨在帮助外国人了解中国,又希望年轻的国人借此增广对母语,特别是古语、方言的认知。

  然而,我也注意到陆先生接受采访时透露的苦衷:“在筹备这部词典时,很难再找人和我一起干到底……现在的这份参编人员名单凡51子,但是来来去去,而且个个都是兼职。”难怪凡是了解这部工具书编纂历程的人,甚至包括陆先生所住小区的门卫,都对这位古稀老儒去春大病之后犹作“孤狼”酣斗的拼搏与近乎闭关殉道的奉献印象深刻,莫不动容。

  编词典为什么吸引不了少壮派?毋庸讳言,经济回报低微是一大原因。操此业非英语纯熟者不可有佳作之望也,但英语纯熟者大可去做口笔译、教培训班,挣足快钱,享受人生,免受此皓首穷经之苦。另一大症结,自陆先生金口而出,闻之更令人心寒:“编纂词典不能作为科研成果。”这一项,大概把最后残存的几个理想主义者也泰半逼退了吧。

  由此,我不免想到西方词典编纂大家、英国18世纪文坛巨擘塞缪尔·约翰逊博士。他那著名的《英语词典》行世之时,以“文艺恩主”自居的切斯特菲尔德伯爵在报纸上不吝赞辞。博士闻之不悦,致书一封,明确告诉伯爵:当年我登门求见,希望在词典编纂事业上得到帮助,阁下不肯赐见;如今书成名立,阁下又来吹捧,我实在“受之不起”。后世看这封充满讽刺意味的短信,简直就是英国文人摆脱贵族保护人的“独立宣言”。

  各位不妨一思,两百多年过去,这样的“伯爵”还有吗?我看,还有。只是,“伯爵”不再是一个人了,而是一种行事的套路:当词典编纂这样的文化基础工具正在辛苦建设时,亟需的经济、人事资源往往奇缺,求告无门。可一旦巨构横空出世,煽情故事立刻就在微博、微信上流传开来,赚了无数文艺青年的感慨与眼泪,更引来诸多接见、奖励。老一辈学者车洪才的《普什图语汉语词典》、黄建华领衔的《汉法大词典》似乎都是这种命运。那么,这本完全可以成为中西交流新法宝的《中华汉英大词典》命运又将如何呢?是不是其下卷也会等出一位“伯爵”呢?

  但愿“伯爵”能尽快永远地回到历史的坟墓中去。在互联网时代,伟大词典的编纂应该像摩天高楼拔地而起,让所有人仰望兴叹,也欢迎任何人添砖加瓦。词典的规范保证了人际交流效率的稳定,从而助推世间各项事务的运转;成功的词典也必须深得人心,在无数次的查阅使用中体现不可替代的价值。一言以蔽之,词典是文明社会的说明书,与社会中人密不可分,绝不该沦为官僚主义供之高阁以博浮名的标本!

(来源:新民晚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