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鉴·库布里克的“告白”系列③)
人民日报:《巴里·林登》影像形式的极致完美

![]() |
图为《巴里·林登》剧照。 |
库布里克的电影千姿百态,回味悠长,若论其中最美丽的一部,则非《巴里·林登》莫属。
影片改编自18世纪英国著名作家萨克雷的小说,描写一个乡绅家庭的少年因祸出走,从军旅底层一路爬进上流社会,娶贵妇,列贵族,显赫一时,最后却被踢出豪门,伤残回乡。
上世纪70年代,各路文艺创作中的“反英雄”风潮方兴未艾,库布里克将这部英语文学中“反英雄小说”的鼻祖搬上银幕恰逢其时。此外,影片创作期间正值电影技术蓬勃发展、各种创新实验你追我赶之时。特别是电影摄影中自然光的运用,经过60年代各国新浪潮的实践,再借新型快感胶片的助力,到70年代已臻完美。
《巴里·林登》追求的是18世纪绘画宁静中和的平面画风。风景拍摄直接参照英国画家庚斯博罗、法国画家华多和柯罗。影片里晨光和夕阳中的风景如同一幅幅柔美旖旎的油画,随时间变化造成的色彩和光影的微妙差异,使画面呈现出层次丰富的美感。
即使在拍摄大场面时,影片也刻意营造貌似将空间压缩的平面效果。通常摄影使用10倍的变焦镜头已属不多见,库布里克却用20倍的变焦镜头来拍摄部队行进和打仗的场面。随着镜头的推近或拉远,观众的视线如同欣赏一幅古代阅兵图或贵族狩猎图一样,在画中慢慢延展。山川旷野无不清晰,就连每个士兵都纤毫可见。甚至进攻都是“静”的,战士们端着枪安静地迈向敌人的战阵,每一阵枪声响过,队列中有人静静地倒下。
内景拍摄更是考究。在全实景拍摄的前提下,库布里克和阿尔科特决定不用灯光照明,做一个“全烛光拍摄”。他们找来蔡斯公司为美国航天局设计制造的50毫米焦距静照摄影机透镜,镜头光圈f/0.7,这意味着在非常暗的条件下也能捕捉到影像。拍摄时,由于摄影机取景器里几乎什么都看不到,他们使用了当时电影圈还罕见的闭路电子摄像机来监控画面,并且严格限制演员的动作幅度以保持焦点。仅是这项“技术”,《巴里·林登》就领先全球电影界十几年。影片中几个全烛光场景拍得美轮美奂,宫廷赌场一景,人物众多,故事饱满,成为公认的影史经典。
古装片的服装特别重要,一方面是再现历史真实的需要,另一方面,演员也特别需要借助服装找到古代人物的感觉。因此,服装成了古人“附体”的关键因素。库布里克为此竟从博物馆借来真正的古代服装当作影片的戏装,不足的服装完全按照这些古装的风格来设计,大大增强了表演的质感和场景的真实感。其以假乱真的效果,竟然生出本片服装全部使用几百年前古装的传说。不惟如此,他还在拍摄现场播放自己特意选择的18世纪古典音乐,以使演员的表演能够浸入当时的环境氛围。影片选择亨德尔、舒伯特、莫扎特和维瓦尔第的音乐作为配乐,也非常恰当地诠释了当时贵族社会的生活情境和精神气质。
鉴于上述艺术成就,影片荣获第四十八届奥斯卡最佳摄影、最佳美术、最佳服装设计和最佳配乐四项大奖。库布里克本人也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改编编剧三项提名。
大奖都是同伴拿了,作为创作首领的库布里克却颗粒未收,更令人沮丧的是当时有些评论诟病影片形式过于考究。今天看来,用精心营造的环境影像来强化并阐释主要人物,恰恰是电影作为艺术的独特要义和方法。库布里克之所以被尊为大师,也恰恰是因为他的主要作品无不以精美且意味深长的影像形式实践着这一要义。
《 人民日报 》( 2015年04月02日 24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