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文艺观察·青春文艺之反思?)

人民日报文艺观察:网络文艺需要知识界引导

夏 烈
2015年03月24日07:58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文学精英和思想精英在互联网文艺生态中发声的意愿、本领明显不足,缺乏未来学的眼界和格局,青春期的中国网络文学实实在在地出现了文化引导权的问题

  作为直接受惠于媒介革命的创造物,网络文学成为中国青春文艺的重要表现形式,集中表现着当代青春文艺成长中的乐和痛。十余年来,中国网络文学出现了一批属于“这一时代之文学”的早期创获,但它同时又无法按照自然的文学节律消长和获得传播——中国网络文学处在它的青春期,本应激扬、活泼、灿烂,但资本垄断和单一盈利模式渐成惯性,使得网络文学从诞生之初的多元化格局迅速转变为“打怪升级”式的作品一枝独秀。换言之,青春期的中国网络文学实实在在地出现了文化引导权的问题。

  通常认为,最佳的网络文学场理应是包括商业的、消费的、大众的网络文学和文艺的、探索的、小众的网络文学在内的多元生态,从而能释放互联网时代的“激情、多重创造力和无私精神”,取得新语境下思想与力量的均衡。那么,怎样才能打破资本的垄断,形成理想中的多元格局?

  我以为,中国知识分子在这一文化空间中的缺失不能不说是一件遗憾的事。文学精英和思想精英在互联网的文艺生态中创作和发声的意愿、本领都明显不足,缺乏未来学的眼界和精神格局。如今再用“网络是虚拟世界,年轻人沉迷于虚拟世界很糟糕”这样的思维来概括和拒斥今天的网络文艺已然不合时宜,我们应该有勇气像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人类社会看作“第二自然”那样去看待网络世界、网络社会这种“第三自然”,认可它是人类当下和未来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建筑,从而去思考智能化和交互环境下网络文艺的构建方向及其规律。

  此外,我们还需要及时有效地对网络青春文艺作出有数量、有质量的评价、研究,实现这些成果在全媒体空间中的传播和介入效应。网络文学乃至动漫、微电影、网剧、脱口秀、段子等形式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是“搞笑”,这几乎是中国青春文艺的精神底色。“无厘头”为什么受到年轻受众的狂欢式消费?其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动因?网络青年文艺可以从中汲取怎样的智慧,又如何避免盲目跟风带来的空洞、粗鄙、垃圾化和无节操?我们的评价和研究应该对此进行关注和解析,这些知识的公共传播不仅对文艺创作本身具有价值,而且也深化了网络青春文艺对于整个社会的文化价值,有助于形成金字塔式的多元化网络文学生态。

  有些优秀的网络作家和作品事实上已经为网络青春文艺贡献了新质素、新气象,但对他们的评论和解读仍然是缺位的、滞后的。如果把反思的目光拉回到1997年开始爆红的周星驰电影《大话西游》和2000年出版后引发热读的网络小说《悟空传》,我们就可以看到“搞笑”“无厘头”与“爱情”“使命与责任”“个体觉悟和精神自由”深刻交织的艺术性和内在的心灵维度,但由于当时缺乏及时有效的深度解读,它们的深层价值没有在公共文化领域充分释放、传播,从而错失了沉淀为网络青春文艺新传统的良机。

  当前,网络青春文艺正在掀起科幻文学的潮流。这一潮流既远接百年来中国青年对科学精神的探求,也是当下青年与世界性、历史性、未来性的一次正面契合与呼应,同时也意味着网络青春文艺走向深刻、担当和建设性的一次机遇。它的大背景可以联系到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以来的科技巨变,联系到科学与人文在新哲学背景下的融合、交流,以及国家战略、未来生活等课题。年轻人从迷恋科幻电影到创建“果壳网”“科学松鼠会”,从追捧原创科幻经典《三体》再到眼下网络科幻小说的兴起,可以证明,新世纪青年人的世界并不仅仅体现为消费社会下的“萌”化、“宅”化和“腐”化,它同样也在时刻酝酿着崭新的时代命题。而这些积极的创造,需要我们去发现、去开掘。

  网络青春文艺敏锐、精准、富有耐心地抓住时代图景的核心,依赖青年创作者的智慧和格局,也依赖我们整个社会思想舆论引导的智慧和格局。


  《 人民日报 》( 2015年03月24日 14 版)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