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化缘校长”别止于抒情

■朱昌俊
15日,是广西河池市都安县高级中学校长莫振高出殡的日子。上千名各界民众或手握蜡烛或手举花圈,有序地走在湿漉漉的街道上,队伍绵延数百米长,送别人们心目中的大好人——莫振高。30多年时间里,都安高中校长莫振高用自己微薄工资以及陆续筹集而来的3000多万元人民币善款,资助近两万名贫困生圆了上学梦,他也因此被称为“化缘校长”。(3月16日《西安晚报》)
即便大多数人在有限的求学生涯中,恐怕都不曾遇到如莫振高这般让人感怀并心生敬意的“好校长”,但无论是从媒体对其教育往事的梳理中,还是去世后上千名学生与民众的自发送别场面中,我们都不难感受到莫振高,这位“化缘校长”的巨大人格与道德力量。
心里装着学校与学生,当然是一名称职校长的职业责任所在,也为整个社会所期待。但坦率地讲,相信不会有人愿意将一所学校的命运和自己的求学权利寄托在一位“好好校长”的“化缘”之上。在这个意义上,于一个道德容易被泛滥的时代,我们依然要向这位“化缘校长”致以公共的敬意,并期待其精神能够传递出更多的榜样力量,但又必须明白,这绝不应该是一个理性社会哀悼一名“好校长”的全部意义所在。
如果我们将观察的目光折回到莫振高生前的付出中,就不难发现,与“化缘校长”感人事迹所对应的,恰恰是某种令人心情沉重的基层教育现实。即如在一位前来哀悼的学生所回忆的,“一条不标准的煤渣跑道,一个平房食堂里,停电的教室亮起的煤油灯,漏雨漏风的宿舍……”尽管教育投入在2012年终于实现4%的目标,但这样一种乃至更差的场景,应该是不少人的共同回忆甚至是一些孩子正身处的真实求学环境的写照。再比如,莫振高所管理的都高中学,有近一半学生来自贫困山区,每年高考结束后,莫振高都要四处奔走,为考上大学的贫困学生筹集学费。这种状况在当前一些地方或仍不同程度存在。假如这些贫困学生都能获得制度性的助学支持,“化缘校长”是否能够少一分艰辛?
事实上,在基层中小学中,募集资金,扮演“化缘者”角色的校长,其实并不少见。莫振高或只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且,教育经费要靠“化缘”所得,或还不仅仅是基层校长们的个人困境。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谈到当前教育拨款制度时就称,我国的教育拨款制度,从根本上说,还是行政主导、政府说了算,学校只是向教育部门、财政部门讨钱花。于此而言,我们的教育资源特别是农村基层教育经费的获取,如何告别“化缘式”、“讨钱式”的路径依赖,恰恰是对于“化缘校长”最好的告慰。
没有人能够否认一位如莫振高般的校长所彰显出的道德力量与现实价值。但回归现实,一位几近圣人般的好校长终究只能是可遇而不可求,高效而富有“良心”的教育支持体系,才是最可期的制度保障。唯此,愿每个校长都能够拥有“化缘式”助学精神,但真心希望靠“化缘”来获取教育资源的现象可以休矣。
(来源:西安晚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