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青眼:于两会中学习什么
两会刚刚结束,一个常用的比喻是,把两会比作观察中国的一个窗口。随着中国国力增强和话语权提升,外界越来越重视对中国两会的解读。原因无它,两会正是这个国家向她的民众并向世界传递施政信号与风向的重要场所。
所以两会期间总会有炒股的小伙伴讨论,今年两会有哪些热点?老股民大都知道,每年两会前后,科技创新、环保、民生事业等领域的个股总会获得资金关注,成为一年一度的“两会题材”。但如果仅限于发掘两会带来的赚钱效应,则未免有些狭隘。
两会,正是中国国家治理结构中的关键一环。执政党的决策和主张,需要转换为国家意志,才会对全民具有更强的约束力和凝聚力。如何转换?就是通过我们民主政治制度的有效运转。去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各个领域的改革措施次第铺排、有条不紊、成效斐然。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首先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出炉了一份被认为是“最有魄力的改革计划”,随后召开的全国两会上,通过人大代表的审议、政协委员的协商,进一步在全社会凝聚改革共识,并在人代会表决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改革举措进一步细化落实,随后按图索骥、稳步推进。
因此,观察代表和委员的表现,无非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言行是否有利于这个目标的实现。两会是个发声场,各种声音此起彼伏。让人说话,本就是民主的要义,但说得好不好,却关系到政治制度的效能能否充分发挥。凝聚共识需要真诚,因此我们讨厌官话与敷衍;寻找最大公约数需要具有协商精神,因此我们同样不欢迎对立的立场和极端的观点。
对这件国人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漠不关心或者仅做看客,显然不是青年主人翁应有的态度。倘大家能于两会中学习有序政治参与,并行动起来,积极参与到国家公共生活中,久久为功,必然对全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产生正向推动力。
《 人民日报 》( 2015年03月17日 19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