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火星一号”靠谱吗

2015年03月16日07:00 | 来源:中国青年报
小字号
原标题:“火星一号”靠谱吗

  “火星一号”是由荷兰人巴斯·朗斯多普创立的非营利组织提出的计划。计划在2024年将首批4名志愿者发射升空,并于2025年单程登陆火星。从2013年4月开始,这个计划在全球招募志愿者;今年2月13日,公布了100人的大名单,中国内地有两人入围。今年年底将公布24人名单。最近,由于众多媒体的报道,“火星一号”再次成为媒体上的一个热点。我国的航天专家对“火星一号”,却有不同的看法。叶培建院士在3月2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现在网上热炒的招募志愿者移民火星的‘火星一号’计划,只是一场炒作,并不靠谱。”

  人类的太空探索,肯定要循序渐进。只有首先实现了航天员登陆和探测火星之后,才可能实现火星移民。为此,必须攻克许多关键技术。首先,必须发展能将飞船送到火星轨道的低地球轨道运载能力大于100吨的大推力火箭。其次,载人飞船要突破火星飞船进入、下降与着陆技术。最后,还要确保航天员在500多天前往火星途中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经受住微重力、高辐射和心理上的考验。从美国宇航局(NASA)的载人火星计划的进度来看,人类登陆火星还要等20年,在这基础上,才能研究火星移民的可行性。

  “火星一号”在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离它设定的目标都相差太远。原定筹集60亿美元的资金,目前到位的很少。在技术上,它想依靠SpaceX公司,但目前SpaceX公司的猎鹰火箭和“龙”飞船,都是为满足国际空间站的需求而研发的,离载人火星任务的需求甚远,何况SpaceX公司有自己的发展路线图,对是否支持“火星一号”任务,至今并未表态。

  对于“火星一号”采取单程前往火星的设想,引发的争议更多。荷兰莱顿大学国际空间法研究所副所长马松·茨望恩说,由于计划中被送往火星的志愿者有去无回,已经触及伦理问题。美国NASA的“好奇号”项目主管也认为,当志愿者提出返回地球的要求时,“火星一号”有责任让他们返回。2014年1月,德国前航天员乌利希·瓦尔特也为道德上的原因强烈批评了该项目。他说:“他们用电视节目来赚钱。他们不关心那些人在太空会发生什么……如果我的税钱被用于这样的使命,我会组织抗议。”

  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这个计划能否让志愿者在火星上生存下来,更受质疑。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最近就表示,根据“火星一号”所构想的火星基地生存计划,他们进行的模拟实验显示,基地密封舱空气在基地开始住人68小时后,就会出现含氧量超标至令人窒息;而单靠志愿者呼出的二氧化碳,也难以让基地种植的植物成活。为了维系第一批志愿者生存,至少需约200平方米以上的种植面积,而目前只构想了50平方米。近日,“火星一号”主要支持者之一、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荷兰理论物理学家杰拉德·特·胡夫特也表示,原定2025年前后登陆的时间表不大现实。他说:“移民可能要等到2125年,耗资要多达600亿美元。”

  其实,在中国“火星一号”除了引起“火星热”外,民众围观者虽多,但真正交了报名费11美元的志愿者只有43人,参加视频面试的更少。看来,“火星一号”更像一场互联网时代的“真人秀”。这家基金会旗下的“星际媒体集团”是一家营利公司,主管经营如市场开发、洽售媒体转播权、代言权等业务。它还先后和两家在中国电视界很有影响的荷兰电视策划公司进行合作。它选择了“火星移民”这个大众极感兴趣的话题;设定了必定引发争议的单程方案以吸引眼球;像新“红楼梦”电视剧海选演员一样来海选志愿者,其过程就能引发媒体和大众的关注,并想通过广告筹集资金。至于能否实现目标,技术上是否可行,似乎并不重要。

  从“火星一号”热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年轻人对这颗红色星球的憧憬和参与太空探索的热情和勇气;同时也提醒我们,应把加强科普工作、提高公民科技素养提到日程上来,并建议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要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