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静宜:捍卫食品安全,媒体应有责任担当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曾令很多人回味无穷,片中展现了中华美食的独特魅力。然而,面对生活中的食品安全问题,公众却陷入担忧:从“三聚氰胺”到“问题酸奶”,从“瘦肉精”到“速生鸡”,从“福喜腐肉”到沃尔玛“过期油”……这些频频曝光的问题食品,让人开始质疑:我们的餐桌真的越来越不安全了吗?专家和媒体的话都是真的吗?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中,食品安全再次成为热点话题。在“两会议食厅”中,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指出,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很高,而且正在影响主管部门的决策和监管重点。可见,在应对食品安全类公共危机的过程中,舆论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意味着,作为舆论引导者的媒体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把握好应对公共危机的“时、度、效”,用公共理性捍卫食品安全。捍卫食品安全,不仅需要媒体肩负起政策解读和宣传的责任,更需要媒体承担服务责任,搭建沟通平台。
3月13日,为了更好的迎接“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荆楚网开展了“荆楚网友看荆楚走进武汉仟吉工业园”的活动。网友和媒体走进生产第一线,了解仟吉食品的加工制作全过程,让市民在生产第一线,见证企业在打造“绿色食品”上的努力。对原料检测验收、对生产环节质量控制、对成品检测审核、对分销环节严密的质量管理……通过了解企业食品加工制作的全过程,进一步唤起公众自觉关注食品安全的意识,增加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的理解和认知。
食品安全关系着社会稳定,不炒作、不渲染、不夸大、不歪曲,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媒体公信力。例如2013年恒天然集团“肉毒杆菌”事件发生后,媒体第一时间发声:新西兰政府委托进行的后续独立检测确认,恒天然浓缩乳清蛋白以及包括婴幼儿奶粉在内的使用该原料的产品均不含肉毒杆菌。至此,事件终于以虚惊一场落幕。随后媒体不断跟进信息,恒天然的主动披露,表现出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过硬的检测技术。整个过程公开透明。面对食品安全问题,政府和媒体坦诚公开,满足公众知情权,对化解危机十分重要。媒体在报道中,不仅要向公众提供事件的零散信息,还要随着事态的进展,向公众及时报道专业人士对事态发展趋势的估计。同时,及时公布问题的解决方式,这样才能建立起公众的真正信任。
媒体理性客观地表达,提高舆论传播的公共理性。曾有媒体报道北京烤鸭中存在致癌物质,引起群众拒绝消费北京烤鸭。其实所有用木材和明火烤的食物都存在致癌物质,但我们要根据这个物质的含量以及人们食用的频率等因素来判断是否对人体健康构成真正威胁。可见,任何批评都必须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媒体传播信息时,应从多角度加以表达,报道中的信息点要能经得起专家和法律的考验。在对事件释疑解惑的过程中,传播科学思维方式比传播单一的科学知识更为重要。
食品安全是“餐桌上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需要社会共治,更需要媒体用公共理性去引导而不是误导公众,以公开透明的姿态及时发布信息,以理性客观的态度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谣言,凝聚社会共识。
稿源:荆楚网
(来源:荆楚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